东海关山客,西窗夜雨时。
还持莲社酒,来问已公诗。
洗笔云收钵,谈经月到篱。
从师借瓢笠,归去访天池。
这首诗是作者在宿净严庵时,向磐石上人请教诗歌创作的经验而作。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东海关山客”,指的是自己作为东关的客人,来到西窗下的净严庵。
- “东关”可能是指作者所在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对某个地方的代称。
- “关山”通常用来形容险峻的山岭或者关卡,这里可能是借用了“山”字来表达自己身处艰难环境之中。
- “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旅人、游子,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求索的心情。
- “宿净严庵示磐石上人”表明是在向磐石上人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
第二句:“西窗夜雨时。”指的是夜晚西窗外下着细雨。
- “西窗”可能是指作者居住的西侧窗户。
- “夜雨”描绘了一个安静而幽美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孤独。
- “时”在这里表示时间,强调了夜晚的到来。
第三句:“还持莲社酒,来问已公诗。”意思是带着莲社的酒,来向已公(即作者)请教诗歌。
- “莲社”通常指的是佛教徒结社修行的地方,这里可能寓意着诗人的清修生活或者文学追求。
- “持莲社酒”可能是说带着莲花酒来庆祝或敬酒的意思,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 “问已公诗”直接表明了诗人想要请教已公(即作者)的诗歌。
第四句:“洗笔云收钵,谈经月到篱。”形容诗人洗净笔墨,准备开始谈论佛法,而月光也似乎来到了篱笆边。
- “洗笔”意味着整理文稿,准备创作新的诗歌作品。
- “云收”可能是指天色变暗,云雾逐渐散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钵”是一种用来盛水的器皿,也可能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 “谈经”指讲述佛法经文,可能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活动。
- “月到篱”形容月光洒在篱笆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五句:“从师借瓢笠,归去访天池。”表示听从师父的建议,借用瓢笠回家探求天池的秘密。
- “从师”表示听从师父的教诲或指引。
- “借瓢笠”可能是说要借用瓢和笠来遮风避雨或探索某处。
- “归去”表示返回家中。
- “访天池”可能是指寻找某个神秘的自然景观或传说中的仙境。
第六句:“宿净严庵示磐石上人。”是最后一句,表明这首诗是作者在宿净严庵时向磐石上人展示的。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以及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神秘传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