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西昌道,秋风战气消。
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
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
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

烽火西昌道,秋风战气消。

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

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

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

【注释】

①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

②西昌道:指从江西到四川的官道,即西昌道。

③秋风:秋天的风。

④“虔山”二句:言经过虔山(在江西吉安)时,只见山岭起伏,越过山岭来到赣水边,赣水奔流向前,流向远方。

⑤日月:指太阳和月亮,此处借指太阳和月亮所照亮的大地。

⑥炎海:指炎热的大海。

⑦鱼龙:古人认为水中有鱼龙等动物。

⑧惠潮:指江西境内的赣江。

⑨穷乡:偏远的小山村。

⑩樵牧:打柴和放牧的人,这里泛指农民。

【赏析】

《江岭杂诗自豫章上虔南十首》组诗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组诗作于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前后,时杜甫正在夔州一带漂泊流寓。此诗为其中的第六首。

首联“烽火西昌道,秋风战气消”,起势不凡。“烽火西昌道”一句,既点题又写景,点明诗人当时行经的路线——从江西进入贵州、四川交界处的西昌道。而这一地区正是战争频仍之地,故称“烽火西昌道”。诗人用了一个“战”字,将战争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战争之火也渐渐被熄灭了。“秋风战气消”一句,以“战气”代“烽烟”,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结束,表达了一种解脱之感。

颔联“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虔山”、“虔水”皆属赣州府,“过岭”、“赴江”则表明诗人正在行走之中,且已过了虔州。“近”与“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衬托出战争结束之后的宁静。颈联“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诗人由“开”、“隐”二字联想到日月经天、星汉灿烂的景象,以及鱼龙潜藏、波澜不惊的湖海景象。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感慨,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尾联“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诗人在远离城市喧嚣、远离战乱纷扰的地方,遇到了一些樵夫、牧童,他们仍然谈论着过去的皇帝——唐玄宗。这里的“樵牧”并非单纯的打柴放牧,而是带有某种寓意。诗人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外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