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毗陵道,扁舟触暑来。
湿萤收淡月,水蚋隐残雷。
山入梁溪秀,江环震泽回。
西征憔悴客,毛羽日摧颓。
注释:
毗陵:古地名,今江苏宜兴市。道中:在道路中。
七月:指初夏时节。毗陵道:毗陵路,即江南水乡的道路。扁舟触暑来:乘着小船来到炎热的夏天。扁舟:小船。触暑:受到暑气的侵袭。
湿萤:沾满露水的萤火虫。收淡月:收起皎洁的月光。水蚋(ruì):蚊子幼虫,形如蚊,故又称蚊母。隐残雷:隐蔽着雷声。这里用“隐”字,表示雨过天晴时,雨点被云遮挡,听不到雷声。山入梁溪秀:山色秀美,如同进入梁溪(一作“山水”)一般。梁溪:在无锡县西南,太湖东岸,有“太湖绝佳处”之称。
江环震泽回:江流环绕着震泽(一作“江环震泽清”)而曲折流淌。震泽:太湖的一个较大湖泊,在今吴县西南。
西征:向西远行。憔悴客:形容旅途劳顿,容颜消瘦。
毛羽:鸟兽的羽毛。日摧颓:日渐衰落,无法振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南某地沿水而行途中写下的一首纪游诗。从诗题来看,诗人是乘船行进在长江以南的水乡道路上,这是一次西征之旅。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乘着小船来到炎热的夏天。”扁舟触暑来”,说明天气酷热,诗人正乘着小船行驶在炎炎夏日。接着又写诗人看到水面上飘浮的萤火虫、明月、细雨和远处的山色,都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南方水乡夏季气候的独特感受。后两句则写到水乡的景色。”山入梁溪秀,江环震泽回”,山色如画,江景优美,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接下来却笔锋一转,”西征憔悴客,毛羽日摧颓”,诗人感叹自己因为西行的劳累和旅途的辛苦,使得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整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旅途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