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
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
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
盘飧逢酒渴,遇尔遂泠然。
诗句释义与分析:
- 荸荠(bí jī) - 这是一种水生植物的块茎,主要在中国南方生长,其肉质脆嫩且味道清甜。
- 注释:“荸荠”指的就是这种水生植物的块茎。
- 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 - 在古代祭祀或宴席上,食物往往被摆放在祭器上,称为“俎”(chuò)。这里用“非佳果”来形容荸荠并不是最珍贵或者最美味的食物。然而它能够消除口中余味,使人感觉清爽舒适。
- 译文:虽然不是最珍贵的水果,但荸荠能消除口内余味,让人感到爽快和愉悦。
- 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 - 这里的“温中”指的是荸荠有温热作用,可以帮助调理身体内部的热气;“利物”则意味着其对某些物质有溶解作用。
- 译文:荸荠有助于温暖脾胃,可能具有帮助消化的功能,能够融化坚硬的物质。
- 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 - “宫脆”形容荸荠口感清脆,类似宫廷里珍馐的味道;“污泥涤滓鲜”则形象地描绘了荸荠能够去除污垢,使东西变得新鲜。
- 译文:咀嚼时齿颊间能感受到清脆的口感,就像宫廷里的美食一样;荸荠还能清洗掉泥土和杂质,使其变得新鲜。
- 盘飧逢酒渴,遇尔遂泠然。 - 这里“盘飧”指的是简单的饭菜,而“酒渴”则是形容人饮酒后的口渴感。荸荠作为一道菜肴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 译文:在简单的餐盘中遇到需要解渴的酒时,就遇到了荸荠,使得整个用餐体验变得凉爽宜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荸荠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荸荠的口感、功能以及食用场景巧妙地展现出来。同时,诗中的隐喻手法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深度,使得普通的食材荸荠在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外,这首诗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于食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食材的珍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