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飞鸣总念群,漫天凉月白纷纷。
惊寒欲断衡阳浦,失侣相呼塞北云。
灯暗长门愁里听,霜侵灞岸客中闻。
野鸦原自无情绪,乱绕疏林噪夕曛。
【注释】
雁声:大雁的鸣叫。
衡阳浦:指湖南衡阳一带,古代常以衡阳为南天门、衡山之阴为北门,所以这里借指衡阳。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灞岸:灞水边,在今陕西西安东郊。
原自:本来。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被排挤出朝外,流寓江州期间所作。诗人借写雁声抒发了自己被排斥在外的苦闷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情感深沉。
“雁声一一飞鸣总念群,漫天凉月白纷纷。”这是说大雁一声声呼叫着同伴,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满天的月光洁白如雪。“一”字用得极为准确,把雁群比作一群大雁。“总念”二字也用得极妙。它既表现了雁对群体的依恋之情,又表明了雁对南方的向往。“纷纷”一词,则生动地描绘了满空明月的皎洁景象,使人联想到了“银烛秋光冷画屏”的优美意境。
“惊寒欲断衡阳浦,失侣相呼塞北云。”“衡阳浦”即衡阳郡的南面边境,“塞北云”指北方的云雾。“惊寒”是说雁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寒冷的侵袭,而想要寻找同伴。“欲断”则是形容雁因受寒而感到极度不安,仿佛要断裂一样。“失侣相呼”则形象地表现了雁群在失伴之后,相互呼唤着彼此的声音,以寻求同伴的情景。
“灯暗长门愁里听,霜侵灞岸客中闻。”这里所说的“长门”,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所住的宫殿,后来成了皇帝的禁宫;“愁里听”则是指陈皇后在宫中听到大雁的叫声而产生的悲愁之情。而“霜侵灞岸客中闻”中的“客中闻”,则是说诗人自己身处异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产生愁绪的心情。
“野鸦原自无情绪,乱绕疏林噪夕曛。”“野鸦”是指乌鸦,在这里用来比喻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乱绕”则是形容这些乌鸦在傍晚时分乱哄哄地盘旋在空中,嘈杂不已。“噪夕曛”则是指乌鸦在夕阳下发出的喧闹声。这四句诗通过描绘了一幅大雁、乌鸦等鸟类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存在的独特感悟。
【译文】
大雁声声叫着同伴,成群结队地向南飞去,满天的月光皎洁如雪。
惊恐寒冷想要飞过衡阳,却失去了伴侣只能四处呼唤。
长门宫里传来愁思,灞水岸边听到雁声。
乌鸦本就无心无意,乱哄哄地盘旋在空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罢官贬谪途中途经衡阳时所作。诗中写了大雁、乌鸦等生物,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首联两句:“雁声一一飞鸣总念群,漫天凉月白纷纷。”诗的前两句写雁,先从雁声写起,然后写雁群飞向天空的景象。“雁声一一”是说大雁发出一声声呼叫,接着又说“总念”,表明了雁对同伴的依恋之情。“漫天凉月”是形容月光洒落下来的样子,而“白纷纷”则写出了月光洁白如雪的美景。这句诗既描绘了大雁飞翔的壮丽场景,又渲染了秋天的氛围。
第二联两句:“惊寒欲断衡阳浦,失侣相呼塞北云。”这里所说的“惊寒”是说雁在飞行过程中受到了寒冷的侵袭,而“欲断”则是形容雁受到惊吓而无法继续前行。“失侣相呼”则形象地表现了雁群失去同伴后的互相呼唤之声。这里的“断”与“呼”两个动词都是动词,分别表示动作发生的情况。
第三联两句:“灯暗长门愁里听,霜侵灞岸客中闻。”这里所说的“灯暗”是形容夜色朦胧,而“长门”则是汉代皇宫中的一个地方。这两句诗通过描述诗人听到长门宫传来的愁思之声以及灞水岸边传来的雁声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这里的“愁里听”与“客中闻”两个动词都是动词,分别表示动作发生的情况。
第四联两句:“野鸦原自无情绪,乱绕疏林噪夕曛。”这里的“野鸦”是比喻那些没有感情的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野鸦乱飞的场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这里的“乱绕”与“噪夕曛”两个动词都是动词,分别表示动作发生的情况。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雁、野鸦等生物的飞翔情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兴奋、喜悦到最后的孤独、寂寞和失落,诗人的内心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