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长安一见君,知君气盖千人军。
正德八年定蜀贼,延绥健儿如虎奔。
此时天子方西顾,名公才将如云屯。
君从制帅适经过,老眼拂拭知有人。
果然三月破绵汉,遂令巴蜀无风尘。
向也王师亦尝奋,山东河北根株尽。
岂系将军纪律疏,由来战士骁腾靳。
扫荡宁夸廖贼收,笑谈直羡终郎俊。
渭水秦山壮气回,金台恒岳益崔嵬。
相逢意气还如昔,愧尔经邦济世才。
诗句解析与译文第一句:“庚申长安一见君,知君气盖千人军。”
- 解释:在庚申年(1500年)的长安(今陕西西安)与你重逢,了解到你具有超越千军万马的威严和气势。
- 关键词:庚申、长安、君、气盖千人军
- 注释:庚申年即明朝嘉靖十六年,长安是当时的都城,“君”指马天瑞,“气盖千人军”形容他威风凛凛,如同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
第二句:“正德八年定蜀贼,延绥健儿如虎奔。”
- 解释:在正德八年(1513年)平定了蜀地的贼患,那里的将士们勇猛如同猛虎一般。
- 关键词:正德、八年、蜀贼、延绥、健儿、虎奔
- 注释: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蜀指的是四川地区,延绥是当时对陕西地区的称呼,健儿在这里指英勇的士兵,“虎奔”形容他们行动迅速如同猛虎一般。
第三句:“此时天子方西顾,名公才将如云屯。”
- 解释:当时皇帝正在关注西部的战事,有众多名将集结待命。
- 关键词:天子、西顾、名公、才将、云屯
- 注释:天子即皇帝,西顾指的是皇帝在西部的关心和关注,名公指有名的将领,“才将”表示有才能的将领,“云屯”意味着众多将领聚集等待命令。
第四句:“君从制帅适经过,老眼拂拭知有人。”
- 解释:你作为制帅路过此地,我老眼昏花时还能辨认出是你。
- 关键词:制帅、经过、老眼、拂拭、有人
- 注释:制帅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指马天瑞担任的军事指挥,“老眼”指的是作者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不好,“拂拭”意为擦拭,“知道有人”表示认出了马天瑞。
第五句:“果然三月破绵汉,遂令巴蜀无风尘。”
- 解释:果不其然,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终于攻破了绵汉,使得巴蜀地区再也没有战乱和尘土飞扬。
- 关键词:果然、三月、破绵汉、巴蜀、风尘
- 注释:这里用“果然”表示结果与预期相符,“三月”指的是战斗持续的时间,“破绵汉”指打败了敌人,“巴蜀”是四川的古称,“风尘”指的是战乱。
第六句:“向也王师亦尝奋,山东河北根株尽。”
- 解释:之前我们的国家军队也曾奋力作战,如今山东和河北的土地已经收复,没有敌人的踪迹。
- 关键词:王师、曾奋、山东、河北、根株尽
- 注释:王师是指国家的军队,“曾奋”表示曾经有过奋勇作战的时候,“山东、河北”指的是中国东部的两个省区,“根株尽”意味着敌人被彻底清除。
第七句:“岂系将军纪律疏,由来战士骁腾靳。”
- 解释:难道是因为将军的纪律松懈吗?实际上战士们都是骁勇善战的。
- 关键词:岂系、将军、纪律疏、战士、骁腾靳
- 注释:这里用疑问语气词“岂”表示反问,“纪律疏”指的是纪律松弛,“战士骁腾靳”形容战士们英勇善战。
第八句:“扫荡宁夸廖贼收,笑谈直羡终郎俊。”
- 解释:扫除敌人的时候不必夸耀自己的功劳,谈论此事时会羡慕像终郎那样英俊潇洒的人。
- 关键词:扫荡、宁夸、廖贼、收、笑谈、终郎俊
- 注释:这里的“扫荡”指的是彻底击败敌人,“廖贼”指的是敌人,“收”表示收拾残余的敌人,“笑谈”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终郎俊”是指终郎(诸葛亮的字),用来形容英俊潇洒的人。
第九句:“渭水秦山壮气回,金台恒岳益崔嵬。”
- 解释:站在渭水和秦山之间,能感受到一股豪迈的力量从心中升起。
- 关键词:渭水、秦山、壮气回、金台、恒岳、崔嵬
- 注释:渭水和秦山都是中国的象征,代表了历史的深厚和文化的底蕴,“壮气回”形容内心充满了豪迈的力量,“金台恒岳”分别指的是中国的金门和泰山,“崔嵬”形容高大挺拔。
第十句:“相逢意气还如昔,愧尔经邦济世才。”
- 解释:虽然我们重逢了,但当年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并没有改变,你是一位能够治理国家、拯救苍生的杰出人才。
- 关键词:相逢、意气、还如昔、经邦济世、才
- 注释:这里的“相逢”指的是再次相遇,“意气还如昔”意味着当年的意气风发并未改变,“经邦济世才”表示你有治理国家和管理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