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色渔阳少,僧廊塔下开。
炉中分佛火,槛外即香台。
露草吟虫苦,风铃怖鸽来。
鸡苏问遗砦,览古思徘徊。

宿蓟州塔下寺

树色渔阳少,僧廊塔下开。

炉中分佛火,槛外即香台。

露草吟虫苦,风铃怖鸽来。

鸡苏问遗砦,览古思徘徊。

注释:在蓟州附近的寺庙中过夜。树木的颜色是渔阳的,僧人的廊下有一座塔。在炉里点燃了佛像的灯火,槛外的香台上就能感受到香气。露水让草儿发苦,风铃声让鸽子害怕地飞来。向鸡苏询问遗留下的营寨,游览古迹时心中感到徘徊不定。赏析:本诗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边塞诗。诗人身经百战,饱经沧桑,他游历边关,目睹了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就是他在蓟州塔下寺过夜时所写。

首句“树色渔阳少”,以景起兴。诗人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眼前的景色同家乡渔阳联系起来。在暮春时节,蓟州一带的树林已经长得葱郁繁茂,而远在故乡的渔阳县却是满目萧疏。“树色”与“渔阳”相对照,不仅写出了两地景物的不同,而且暗含了作者的感慨:在这样大好河山的土地上,自己却只能过着戎马生涯,不能像家乡那样安家立业。这一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次句“僧廊塔下开”,点明题意,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很朴素地写到了僧堂和塔楼。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突出了诗人那种清幽闲静的心境。

第三句“炉中分佛火”,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气氛。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典故:“佛火”,即佛家的灯火,相传佛家修行,常烧香礼佛,所以佛家寺院中的灯火通亮。这里用来比喻僧人的诵经声。

第四句“槛外即香台”,写到了僧人诵经的场所。香台是佛教徒用来焚烧香花的台子,这里用来比喻僧人诵经时的香炉。

第五句“露草吟虫苦”,是说草露沾湿,昆虫鸣叫。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但是,它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诗人却要忍受寂寞和孤独。

第六句“风铃怖鸽来”,描写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风吹动着寺院的风铃,鸽子惊飞。这一句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而诗人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着风铃清脆悦耳的铃声,看着鸽子受惊飞去,这种情景,使诗人感到十分痛苦和不安。

第七句“鸡苏问遗砦”,是说诗人想起了家乡的鸡苏酒坊。这里用典,指诗人家乡的酿制鸡苏酒的地方。

第八句“览古思徘徊”,意思是说诗人看到这些景物,不禁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句既是对前七句内容的概括,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整首诗语言简练质朴,意境深远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