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西岩望太湖,青天在水飞云孤。
洞庭缥缈两峰出,正似碧海浮方壶。
尝闻此山古灵壤,蛇虎绝迹欢樵夫。
涛声半夜恐魂梦,石气五月寒肌肤。
居人仿佛武陵客,户种橘柚收为租。
高风欲起沙鸟避,明月未出霜猿呼。
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
罗浮峨眉互通达,别有路往非人途。
天后每降龙垂胡,神钲忽响惊栖鼯。
自悬日月照洞内,古木阴蔽空朝晡。
风吹白芝晚易老,云带紫泉秋不枯。
灵威丈人亦仙徒,深入探得函中符。
玄衣使者不暇惜,欲使出拯苍生苏。
后来好事多继往,石壁篆刻犹堪摹。
千年玉鼠化蝙蝠,下扑炬火如飞乌。
玄关拒闭谁复到,似怪衣上腥尘污。
勿言神仙事恍惚,灵迹具在良非诬。
我生扰扰胡为乎,坐见白发生头颅。
久欲寻真未能去,局束世故缘妻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首句“朝登西岩望太湖,青天在水飞云孤。”描绘了作者早晨攀登西岩,俯瞰太湖的场景。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次句“洞庭缥缈两峰出,正似碧海浮方壶。”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洞庭山的景色。洞庭山位于中国湖南省,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这里的“缥缈”一词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仙境一般。而“碧海浮方壶”则形象地描绘了洞庭山的壮丽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作者继续描绘了洞庭山的自然美景:“尝闻此山古灵壤,蛇虎绝迹欢樵夫。”“尝闻”表示听说过,“古灵壤”指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灵气。而“蛇虎绝迹”则表明这里曾经没有毒蛇猛兽出现,说明洞庭山生态环境良好。同时,“樵夫欢笑”也反映出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作者描述了洞庭湖的水文特征:“涛声半夜恐魂梦,石气五月寒肌肤。”“涛声半夜”指的是洞庭湖波涛澎湃的声音,让人夜不能寐。而“石气五月寒肌肤”则形容这里的水文环境非常寒冷,连皮肤都感到刺骨。

接下来几句则转入对洞庭山中生活的描述:“居人仿佛武陵客,户种橘柚收为租。”“居人”指当地居民,“武陵客”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生活在武陵这个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户种橘柚”则表明当地人种植柑橘树作为生计来源,这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依赖。

然后是描述洞庭山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状况:“高风欲起沙鸟避,明月未出霜猿呼。”“高风欲起”意味着洞庭湖畔的风很大,鸟儿都被吹得躲起来。而当月亮升起时,寒霜降下,猿猴也会被冻得直叫。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洞庭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接下来几句则转向对洞庭山上神仙传说的描述:“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林屋仙都”指的是洞庭山上有一座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有银制的房屋和石制的洞穴,甚至还有一个金铺。这显然是对洞庭山神秘氛围的一种夸张描绘。

接着诗人又描述了洞庭山的自然景象和动植物种类:“罗浮峨眉互通达,别有路往非人途。”“罗浮峨眉”分别指的是罗浮山和峨眉山,这两座山都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非人途”则暗示着这些地方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到达的。

接下来是描述洞庭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天后每降龙垂胡,神钲忽响惊栖鼯。”“天后”在这里可能是指神话中的天后娘娘或者某种神灵。她常常降临洞庭山,带来吉祥和福祉。而“龙垂胡”则形容龙在洞庭山飞翔的样子如同垂下胡须一样。而“神钲忽响惊栖鼯”则描绘了洞庭山夜晚的景象,当神钟响起时,栖息在树上的鼯鼠会被吓跑。

随后两句则是对洞庭山人文历史的叙述:“自悬日月照洞内,古木阴蔽空朝晡。”诗人想象自己像悬挂在天上一样,用明亮的月光照射到洞里。而那些苍翠的古树则遮挡住了天空,使得白天和夜晚的景象截然不同。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洞庭山的赞叹和感慨:“风吹白芝晚易老,云带紫泉秋不枯。”“风吹白芝”形容白芝这种珍贵草药随风飘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衰老。而“云带紫泉秋不枯”则形容紫泉这个地名周围的云雾常年不消散。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场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