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临青山侧,前望白杨道。
遥遥孤坟下,有士怀其宝。
存思泽万物,一身乃先槁。
驾言采杜衡,涉野多秋草。
同心复几人,相看日趋老。
杂诗·其七
家临青山侧,前望白杨道。
遥遥孤坟下,有士怀其宝。
存思泽万物,一身乃先槁。
驾言采杜衡,涉野多秋草。
同心复几人,相看日趋老。
注释与译文:
- 家临青山侧,前望白杨道。(家中背靠着青山,眼前望去是通往墓地的白杨大道)
- 遥遥孤坟下,有士怀其宝。(在遥远的坟墓旁边,有一个读书人怀念着他宝贵的知识)
- 存思泽万物,一身乃先槁。(思考着能滋养万物的思想,而自己却是最先枯萎)
- 驾言采杜衡,涉野多秋草。(于是驾车去采摘杜衡,一路上田野中满是秋天的野草)
- 同心复几人,相看日趋老。(共同的理想有多少人能坚持?相看之下日渐衰老)
赏析:
这首诗是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理想追求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致和自己的处境,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意义和理想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态度。
诗的前两句“家临青山侧,前望白杨道”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与诗人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句子“遥遥孤坟下,有士怀其宝”,则引入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的探讨。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孤独的坟墓和一个怀念知识的读书人,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接下来的诗句“存思泽万物,一身乃先槁”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思想价值的认识,即一个人如果专注于思想或知识,那么他自身的生命可能会首先结束。这里的“枯槁”不仅指身体的枯萎,更象征着思想和精神的枯竭。
最后两行“驾言采杜衡,涉野多秋草”,则是诗人实践其理念的行动描述。他选择了采摘能够滋养身心的植物来寻求生命的延续,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映,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