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度葭菼黄,月悬江汉秋。
离人喟清夜,挟瑟临高楼。
西瞻赤壁涯,东思沧海流。
朱弦感英声,磊砢不可收。
下阶重太息,古调今谁酬。
哀彼促织虫,有生亦何求。
衣裳非所温,唧唧怀殷忧。

【注释】

  1. 雁度葭菼黄: 大雁飞过,芦苇和茅草被染成黄色。形容季节的更替与变迁。
  2. 月悬江汉秋: 月亮高悬在长江和汉水上空,秋天的意象明显。
  3. 离人喟清夜: 离别的人在清静的夜晚感到哀伤。
  4. 挟瑟临高楼: 抱着琴走到高楼之上弹奏。
  5. 西瞻赤壁涯: 向西观望赤壁的岸边。
  6. 东思沧海流: 向东思念大海的波涛。
  7. 朱弦感英声,磊砢不可收: 朱色的琴弦因英雄的声音而震动,声音如珠玉般美丽而难以穷尽。
  8. 下阶重太息: 走下台阶时,深深地叹息。
  9. 古调今谁酬: 古代的乐章如今还有人能唱吗?
  10. 哀彼促织虫: 悲伤那小蟋蟀。
  11. 衣裳非所温,唧唧怀殷忧: 我穿的不是温暖的衣物,只是不停地忧虑着。

【译文】
候鸟飞过芦苇和茅草变黄了时节,明亮的月亮挂在秋天的江边。
离别的人啊,在寂静的夜晚里感叹不已,手拿琴来到高楼弹奏一曲。
向西望去是宽阔的赤壁岸边,向东思念着浩渺的沧海波澜。
朱红色的琴弦因为英勇的声音而震动,美妙的声音如珍珠玉石一般无法收藏。
走下台阶时深深叹息,古老的曲调如今还有人能继续唱响吗?
悲哀的是那小小的蟋蟀,它有生命又有何求呢?
我穿的不是温暖的衣裳,只是不停地忧虑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住所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忧虑。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愁和无奈。

首二句“雁度葭菼黄,月悬江汉秋”,描绘出一幅秋天的景象,大雁南飞,月光洒满江面,映照着秋日的江汉。这种景象既富有画面感,也暗示了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主题。紧接着,“离人喟清夜,挟瑟临高楼”两句,诗人以“离人”自比,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他站在高楼之上,手持琴,似乎在弹奏一曲表达内心哀愁的音乐。这一句中的“挟瑟”不仅描述了动作,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接下来的“西瞻赤壁涯,东思沧海流”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向远方,从西到东地眺望。赤壁和大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和文化象征,它们的出现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过去的战争和岁月的流逝。这种由近及远的描写,使得诗人的思绪更为深远和复杂。最后两句“朱弦感英声,磊砢不可收”则是诗人对前文情感的一个升华。朱色的琴弦因英雄的声音而震动,声音如珠玉般美丽而难以穷尽。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理想和志向的抒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无尽追求和珍惜。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时的复杂心境。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的美好时光(如赤壁、沧海)与现在的孤独与哀愁,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