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偕净侣,三伏辟红尘。
即此袈裟地,谁为褦襶人。
有声都作雨,无日不留春。
随意幡风动,端宜扫石论。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菩提坛纳凉
- 注释:在菩提树下的佛坛上享受夏日的清凉。
- 百年偕净侣
- 注释:百年的伴侣,即夫妻或情侣,在这里指代那些共度长年的人。
- 三伏辟红尘
- 注释:三伏天(农历六月至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里用来形容炎热的夏天。
- 即此袈裟地
- 注释:这里的袈裟是指僧人所穿的法服,用来表达修行者的生活状态。
- 谁为褦襶人
- 注释:“褦襶”通常指的是身材矮小的人,这里可能暗指那些身材不够高大或者身体有所不适的人。
- 有声都作雨
- 注释:这里形容声音如同雨水般落下,比喻声音洪亮、响亮。
- 无日不留春
- 注释:这里意味着无论何时,总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形容生活中总有温馨和希望。
- 随意幡风动
- 注释:幡风吹动,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活力。
- 端宜扫石论
- 注释:在这里,“扫石”可以理解为清理、整理,而“论”则表示讨论或交流。所以整体的意思是说,应该坐下来,清理思绪,然后与他人交流心得。
我们进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日修行时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他通过描写与佛法相联系的场景,传达出对生命、自然和修行者的深刻理解。诗中的“百年偕净侣”和“即此袈裟地”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安宁;而“谁为褦襶人”和“有声都作雨,无日不留春”则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画面。最后一句“随意幡风动,端宜扫石论”是对整个主题的总结,提倡在宁静的环境中思考和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迪。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