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
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陈第的《奉送戚都护归田四首 (其二)》是一首表达深厚情感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内容:
- 诗句解读:
- 辕门遗爱满幽燕:辕门是古代军队指挥部的象征,这里指代戚都护在军中留下的美好声誉。”遗爱”即留下了恩惠或好的影响,使得幽燕(北方地区)也因之受益。表达了戚都护在北地的功绩和影响深远。
- 不见胡尘十六年:胡尘指的是胡人的战尘,通常用来象征战争。”不见”意味着这一段时间里没有战争,和平稳定。十六年的时间长度在这里象征着长时间未受侵扰的宁静生活。
- 谁把旌麾移岭表:旌麾是古代军队指挥的标志,”移岭表”意味着移动到南方。这里的疑问表达了对于这种改变的不解和遗憾,可能是对军事变动的担忧。
- 黄童白叟哭天边:黄童白叟泛指老人和孩子,”哭天边”形容他们悲痛的情感延伸到了天际。这描绘了一种深深的哀悼,因为失去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领袖或朋友。
- 译文赏析:
- 译文概述: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戚都护在北方建立的功勋和他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英雄突然离开的哀痛之情。
- 赏析要点:诗歌通过对“辕门遗爱”与“不见胡尘”的描述,展示了戚都护在北地的丰功伟绩以及其带来的和平环境。而“谁把旌麾移岭表”则反映了诗人对变化无常、可能带来动荡的军事行动的担忧。最后,“黄童白叟哭天边”不仅表达了对戚都护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他的深厚情感,凸显了其平易近人的领导魅力。
- 背景介绍:
- 《奉送戚都护归田四首》是陈第为纪念一位已故的友人而作,这位友人名叫戚都护,他生前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此诗作于明末清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推断是在戚都护去世后不久。
- 陈第通过此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及对其功绩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态度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 情感表达:
- 从整首诗来看,陈第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和哀婉的。诗中多次使用“哭泣”、“怀念”等字眼,传达出他对逝去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尤其是“黄童白叟哭天边”,这一形象化的描写,更加深刻地体现了民间对戚都护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民众生活的积极影响。
《奉送戚都护归田四首 (其二)》不仅是对一位英勇将领的赞美,更是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和对过往岁月的缅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