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流溯江汉,矫首望河汾。
惠风霭四野,上有洙泗云。
慷慨眷怀慕,旷世不可群。
归来长叹息,篝灯理遗文。
亦有二三策,末由播清芬。
高山徒仰止,微言竟谁闻。
【注释】
寻流:追寻水流。溯江汉:顺流而上到长江、汉水一带。矫首:抬头仰望。河汾:指黄河、汾河一带。惠风:和煦的风。霭:云气缭绕貌。洙泗:指孔子曾居地山东曲阜附近的洙水(洙,zhōu,古水名)、泗水(泗,sì,古水名)。云:喻指孔门弟子。慷慨:意气激昂的样子。眷慕:怀念。旷世:在世上。不可群:无法与众人相比。篝灯:指晚上点着灯读书。遗文:指遗留下的书卷文章。二三策:两三篇策论。末由:无法得到。播:传播,流传。高山:指崇高的道德标准。徒:白白地,徒然。仰止:仰望,向往。微言:精微的道理。竟谁闻:到底谁能听到呢?
【赏析】
《咏怀十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阮籍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七首,此诗通过抒情写怀抱,抒写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首二句写诗人沿江汉溯流而上,来到黄河、汾水之间。“寻流”即沿流而上,“溯江汉”即逆流而上,诗人沿着江河上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漫游。“矫首”,抬头向上看;“望河汾”则是放眼远眺黄河、汾水的源头。这两句中,“寻流”和“溯江汉”都是动词短语,“矫首”是动词短语中的状语(表方式),“望河汾”是动词短语中的补语(表方向)。“惠风”、“四野”、“上”、“洙泗云”四个名词短语分别作为“矫首”、“望”的宾语,它们连用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惠风蔼四野,上有洙泗云。”意思是说,暖洋洋的春风吹拂着大地,黄河、汾水的岸边上,有那孔子曾经居住过的洙、泗两地的上空飘荡着一片云雾。这里以“惠风”代指春光,用“蔼四野”来表示春风吹遍大地,使四野都沐浴在这温暖的春光之中;用“上有洙泗云”来形容黄河、汾水之畔的景色,把读者的想象力带到了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敬仰之情。
三、四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写了黄河、汾水的美景。“慷慨”二字既形容了当时的情景气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越情绪。“眷慕”、“旷世”、“不可群”三个词组连用,表明诗人胸怀高远,志向非凡;他不仅自己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而且还感到自己难以在人世间找到可以与之为伴的朋友。因此,只能独自叹息,长吁短叹不已。
“归来”,是本诗的线索,也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从游历到归来,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感,都集中地反映在了这一动作上。“长叹息”三字,概括了诗人一路的行色心情:时而感慨万千,时而愤懑不平,时而又无限向往。而“篝灯理遗文”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归家后的行动:他在灯光下仔细整理自己的文章。“遗文”指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诗文,这里指的是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发表的诗歌。诗人归家后的心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渴望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这些新作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处境。
尾联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一番自我评断:我有两篇文章,但终究没有能够让它广为传播开来。“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微言”,指精微的道理;这两个词组在这里都用来比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观点。“徒仰止”的意思是说,我虽然仰慕它(指高山或微言),但是却没有能力达到它的高度,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竟谁闻”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和主张最终又能得到谁来了解呢?“惠风”、“四野”、“上”、“洙泗”等词语在这里都起着修饰作用,它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图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作为象征性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及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典型的咏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