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形胜太行来,千里河源一鉴开。
星宿乍疑浮瀚海,蛟龙时见起春雷。
转输东北天津会,襟带西南地轴回。
十载卫城曾驻马,独怜华发始登台。

【注释】

太行:即太行山,位于中国山西、河北境内。

河源:黄河的源头,在甘肃、青海一带。

星宿:指北斗七星。

天津:地名,今属河北,是古代水运要道之一,这里指北京。

襟带:指山脉环绕。

卫城:即古卫国国都濮阳(今河南汤阴县)。

【赏析】

苏门山位于太行山南麓,北接太行,南连中岳,西临王屋,东界太华。山势峻峭雄伟,峰峦起伏,气势磅礴,为豫晋两省的天然屏障。此诗首联写苏门之秀。“苏门形胜”,指苏门山的自然景观。“太行”,指太行山。诗人以“太行”来概括苏门山的壮丽景色。太行山绵延数百里,横亘在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是中原通向塞外的一条重要通道。它既是黄土高原的一道天然屏障,又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赞颂太行山的佳句。“千里河源一鉴开。”苏门山南侧,是滔滔奔流的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九省区,最终汇入渤海。这千山万水,浩浩荡荡的黄河,就从苏门山脚下奔腾而下,形成了壮观的河川。“一鉴开”,用《庄子•逍遥游》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的比喻,形容苏门山下的黄河,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晰地映照着太行山。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苏门山雄奇险秀的地貌特征,而且写出了太行山作为中原通往塞外的咽喉之地的战略地位。

颔联紧承起韵中的“河源”,进一步写苏门山的壮美风光。“星宿乍疑浮瀚海”。苏门山的山巅常年积雪,终年不化的冰挂、雪挂、冰柱,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如同天上的星星倒映在瀚海之中。而每当夏夜微风拂面时,山巅的云雾缭绕飘忽不定,有时仿佛蛟龙腾飞而起,有时又好像春雷轰鸣震响。“星宿”“浮瀚海”、“蛟龙”、“起春雷”,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转输东北天津会”,“转输”指水流的输送。“天津”是指太行山东侧的一条支流,这条河流经天津附近,所以叫它为“天津”。太行山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山脉,它由多条支脉组成,这些支脉犹如一条巨蟒,盘踞在大地上。“十载卫城曾驻马”,卫城是古代卫国国的都城,现在仍坐落在河南省汤阴县。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卫国王宫,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十载”指十年的时间。诗人在这里说自己曾在十年的时间里,骑马来到这个古老的卫城,也就是现在的安阳市。“独怜华发始登台”,登上这座卫城的高台,放眼望去,一片辽阔的田野上,绿树成荫,稻花飘香;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近处则是一片片稻田和村落。此时此刻,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我的头发白了,才有幸能站在这个高高的台上,眺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里的“登台”一词,不仅表明了诗人当年曾经到过卫城,还暗示出他此时已年迈体衰。

尾联写诗人对卫城的感情。“卫城”是古代卫国国的都城,现在仍坐落在河南省汤阴县。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卫国王宫,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诗人在这里说:“卫城啊,你就像一位老将军一样,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