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客招携谒上方,胜游宁觉滞他邦。
鼋鼍傍岸窥禅语,云雾当空护法幢。
海上仙山无弱水,人间倒景有长江。
应知河朔非吾辈,良夜何劳引玉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分析即可。“游金山寺同陈隆之太史陈来源外翰分得江字”是全诗的首句,意思是在游览金山寺的时候和陈隆之、陈来源、陈外翰一起游玩,并得到了“江”这个字。“鼋鼍傍岸窥禅语”,鼋鼍指的是水生动物,而它们却可以靠近岸边偷偷地观察和尚们诵经的声音,可见佛门的清静。“云雾当空护法幢”,云雾笼罩着天空,如同保护法幢一样,说明佛门高深莫测。“海上仙山无弱水,人间倒景有长江”是第二句,意思是海上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弱水,而人间的景色却像倒影一样映照着长江。这里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世间美景的喜爱。“应知河朔非吾辈,良夜何劳引玉釭”,意思是应该知道我们这些北方的人不是你们这些人的对手,那么在美好的夜晚,我们何必去用玉盘点亮灯盏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诗句:
①游金山寺同陈隆之太史陈来源外翰分得江字 ——词客招携谒上方,胜游宁觉滞他邦。②鼋鼍傍岸窥禅语,云雾当空护法幢。③海上仙山无弱水,人间倒景有长江。④应知河朔非吾辈,良夜何劳引玉釭。
译文:
词人和朋友一起游览了金山寺庙,他们一起得到了“江”这一别称(我)的字。
水边那些鼋鼍类动物悄悄地靠近岸边,偷听着和尚诵读经文的声音;天空上的云雾环绕着天空,如同守护着宝幢那样,佛门的清静无人打扰。
海上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却没有弱水,而人间的景色却像倒印在水中的长江。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这些人不是你们这些高人的对手,那么在这美好的夜晚,我们又何必去点上灯盏照明呢?
赏析:
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辙正任尚书右司郎中兼侍讲。金山寺位于今镇江市西北云台山上,为南朝梁时所建,唐代改名慧照寺,宋代更名金山寺。唐白居易曾在此结茅而居。苏辙此行与友人游览此地,并得到“江”一字。苏轼作《答钱穆父书》说:“余自吴兴来,冬涉大泽,春游南湖,秋宿京口。日以乘除,不废过从,每饭未尝忘客。”由此可知,苏辙与友人游金山寺,实为一次集体出游活动。
“词客招携谒上方,胜游宁觉滞他邦。”词人与好友一同到访金山寺,这是一次难得的游览,所以诗人兴致勃勃地写下这首七绝。“词客”,指文人雅士。“词”,即诗词歌赋。“上方”,佛教用语,指寺院或僧舍的高处。“胜游”,优美的游览。“滞他邦”,滞留在他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词人与友人们一同来到金山寺游览,这是一次难得的游览机会,不会因为逗留在外地而感到不快。
“鼋鼍傍岸窥禅语,云雾当空护法幢。”这两句描写的是金山寺周围的自然景物。鼋鼍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生动物,它们可以靠近岸边偷偷地观察和尚们诵经的声音;天空上的云雾环绕着天空,如同守护着宝幢那样,佛门的清静无人打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海上仙山无弱水,人间倒景有长江。”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的自然景物。金山寺位于江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周围群峰环绕,云雾缭绕。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应知河朔非吾辈,良夜何劳引玉釭。”最后两句诗则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作者认为,我们这些人并不是你们这些人的对手,那么在这美好的夜晚,我们又何必去点上灯盏照明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本诗通过对金山寺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本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