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路,三杯半日谈。
功名思远道,勿苦忆江南。
【注释】
送林六川会试:送朋友参加考试。
万水千山路,三杯半日谈:走万水千山,只有半日的时间。
功名思远道,勿苦忆江南:功名之念要想到远方,不要苦苦地思念江南。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友人赴京城赶考时所写。诗人以“万水千山路”起兴,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对友人赶路艰辛的关切之情;“三杯半日谈”则表明自己只是陪伴友人走一段路,并没有太多的嘱托和祝愿。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朴素无华。
万水千山路,三杯半日谈。
功名思远道,勿苦忆江南。
【注释】
送林六川会试:送朋友参加考试。
万水千山路,三杯半日谈:走万水千山,只有半日的时间。
功名思远道,勿苦忆江南:功名之念要想到远方,不要苦苦地思念江南。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友人赴京城赶考时所写。诗人以“万水千山路”起兴,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对友人赶路艰辛的关切之情;“三杯半日谈”则表明自己只是陪伴友人走一段路,并没有太多的嘱托和祝愿。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朴素无华。
【注释】 ①罗城:即南宁,当时广西的行政区划中心。 ②车圆:车子。 ③闻说:听说。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友人吴司训擢升为教谕的祝贺之作。诗中赞美了友人才高学深、谈笑风生,以及其风流倜傥、潇洒超逸的个性。全诗语言明快流畅,意境开阔,富有韵味。 首句“送吴司训擢罗城教谕”,点出送别之人和所送之人的官衔及去向,同时表明了赠诗的时间背景——在送别之时。接着,二、三两句是对吴司训的赞颂。“对花呼酒数
下面是这首名为《春晴对酒简王闲斋》的诗的逐句翻译: - 第一句:“积雨伤春半,忽晴欣日迟。” - 注释:连续的阴雨天气使春天的心情受到了影响。突然的晴朗带来了一丝喜悦,但阳光的到来也显得有些迟慢。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连绵的雨水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逐渐被削弱,而晴朗的天气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但也伴随着一种迟滞感。 - 第二句:“江山皆景色,花草自天时。” - 注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题要求学生赏析“送刘司训迁合江掌教且便道还万安”的诗意。首先看注释,“合江掌教”“万安”都是地名,“迁”是调换、调动的意思,“且”是暂且的意思,“便道”是顺便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如“秋声入井梧”,梧桐叶落,秋风凄切,这是一幅深秋图景
【注释】 茂松清泉图:画名。潘东崖,指画家潘希白。潘希白善画松树、清泉等景物,其画松树,用笔劲健,苍古有力,有《松溪渔隐图》,又作《松石兰竹图》。 逍遥谷:指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隐居于庐山的东林寺,自号东篱(或东园)。后人多以“逍遥谷”来泛指隐士的居处。 识真:懂得真理。 此老:此指陶渊明。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官至江州祭酒
《黯黯一年别,迢迢千里行》是明代诗人陈琛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第一句:“黯黯一年别,迢迢千里行。”描述了诗人因故离别的一年以及远行的艰辛。黯黯形容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哀愁,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之痛的深深感慨。 第二句:“论交期晚节,顾我自多情。”这里“论交”指的是与朋友们讨论志向、结交朋友,而“晚节”则指晚年时期的行为或品格。诗人在此处表达的是对自己年轻时期行为的评价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甲戌下第三月二十四日出张家湾” - 这句诗表明了具体的时间,即在甲戌年三月的第四个月(也就是第四个月)的二十四日。 - 注释:甲戌,农历年份;下,指第三个月;第三,序数词,表示次序或顺序;二十四日,具体的日期。 2. “闻说春归已有期” - “闻说”意味着听说,“春归”指的是春天的返回,“有期”则暗示春天的到来是有预定时间的,这里可能是指季节变化或植物生长周期的规律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艳艳灯花发,霏霏江雨匀。 - 艳艳:形容灯火辉煌或美丽。 - 灯花:特指春节时挂于灯上的彩饰。 - 霏霏:描述雨细密且连续的样子。 - 江雨:指从江面上飘落的雨。 - 匀:均匀地分布。 - 译文:美丽的灯光在闪烁,春雨细细地洒满了大地。 2. 柳从梅作色,人与物俱春。 - 柳从梅作色:形容柳树的枝条因春风吹拂而显得柔美,颜色似梅花般鲜艳。 - 人与物俱春
下邳晚泊 远嶂依依起夕氛,长河滚滚自天浑。 圯边取履怜孺子,天下英雄识使君。 千载功名惟故迹,几人梦想不浮云。 月中光景应无限,清借人间知几分。 译文 远山如屏,傍晚的雾气轻轻升起,河水在夜色中流淌不息,宛如从天际倾泻。在河边小径上,我捡起了那曾经失落的鞋子,仿佛看到了那位古代的贤君——圯上老人,他以智慧和仁爱感动了无数后人。那些千古流传的功绩与荣耀,如同天上的星星,虽然遥远而渺小
诗句原文: 百年将欲半,一艺不能长。进德惭多病,观书苦健忘。 译文注释: 一百年即将过去一半,一项技艺却不能长久。我因为生病而感到惭愧,因为我沉迷于书籍而忘记吃饭和休息。 赏析: 这首诗是陈琛在金陵与朋友分别后前往淮安江上时所作。诗人感叹人生如同百年将尽,技艺却无法持久。他因疾病而感到羞愧,同时因为过于专注于阅读而忘记饮食和休息。诗中的“进德”指的是修行道德,“一艺”则指技艺
【诗句注释】 1. 未空樽里酒:意思是说还未喝完酒杯中的美酒。 2. 忽起座中人:突然之间,座中的一位举人站起身来。 3. 剑发双龙焰:比喻举人的文才如同宝剑上的双龙纹一般锐利、生动。 4. 毫挥五色新:指书写时笔力雄健,文字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5. 行应天借晓:意为他的行动如同太阳升起般光明磊落。 6. 笑与物为春:形容他的心情愉快,就像春天一样温暖而生机勃勃。 7. 宇宙男儿事
诗句输出:五月清溪已得秋,小舟荡漾在中流。 译文:五月份的清澈溪流已经开始显现出秋天的气息,我乘坐的小舟在河流中央悠然自得地漂流。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琛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清凉的夏夜乘舟游览,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夏夜泛舟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五月清溪已得秋”一句
【注释】 思过亭:位于山西太原,晋祠的附属建筑。林生:即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北宋著名隐士诗人。并州:古地名,今山西太原一带。 【赏析】 林逋是杭州人,却隐居于吴越的山林中,不问世事,与自然为伴,过着清高的生活。他的诗清新淡雅、幽远静美,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七绝,写林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失佩韦”,用典,韦(wěi)佩,指古代妇女系在衣带上的玉饰。相传古代贤者韦玄成有玉佩,因遭谗害而丢失
兰畹 独清独醒思幽幽,中夜无为独远游。 尽道屈平远不死,至今兰畹在湘流。 注释: 兰畹:指香兰,也作兰泽、兰渚等。 独清独醒思幽幽:独自清醒,深深地思考着。 中夜:夜晚。 无为:无作为,无所事事。 远游:远走他乡,远离家乡。 尽道屈平远不死:人们都说屈原(屈平)虽然被放逐,但并没有死去。 兰畹:指香兰,也作兰泽、兰渚等。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兰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全诗以“独”字起头
念斋将行为余作紫峰书馆四大字及游山诗十数首示清脱雅意 年少秋风好桂枝,唐文毡冷自吾伊。 北山冒雨敲诗瘦,南洞寻仙作字奇。 定见杏花春信闹,莫愁梅岭马行迟。 荣归若过罗浮下,为我排云觅紫芝。 注释:年轻时的秋天桂花香飘满地,我像屈原一样在寒冷的冬天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冒着雨敲打着自己消瘦的身躯,南面的山洞中寻找着仙人遗留下来的奇字。一定可以看到杏花在春天里盛开,不要担心梅花岭的路途会因为骑马而走得慢
诗句释义: 闽山归去一书囊,琴有清声剑有光。 译文: 我送你离开闽地返回江南应试,你只需携带你的行囊,其中不仅有书籍,更有你的琴。你的琴声如同清泉般清澈,而你的剑则闪烁着光芒。 赏析: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和对朋友的期待。诗中将“书囊”比作是“一本”的书,而“书”和“琴”都是知识的载体和文化的象征。“琴”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是情感的交流媒介,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期望
诗句解析与译文: - 麟笔千秋几晦明,怜君史外欲传经。 注释: 麒麟之笔,象征着不朽的名声和智慧,千年流传,光明或暗淡难以预料。怜惜你远离尘嚣,渴望传授经纶。 - 赏析: 这句诗通过“麟笔”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张秀才深厚学识和高远志向的赞赏。同时,“怜君史外欲传经”,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张秀才远离世俗喧嚣,追求学问的理解和尊重。 - 直从礼乐窥颜子,何止天人见董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