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过蓬岛访茅君,路入中峰紫翠分。
琪树寒生双涧石,石门秋卧半潭云。
卷帘山色当窗见,拂轸溪声入坐闻。
何日暂辞尘服累,青松白鹤日为群。
【解析】
题上清方壶山水:这是一首七绝诗,写诗人游历名山胜水时所见到的美景。
曾过蓬岛访茅君,路入中峰紫翠分。——蓬岛、茅君,都是仙境,指庐山。紫翠分,是说云雾缭绕,山峰苍翠。
琪树寒生双涧石,石门秋卧半潭云。——这是写庐山的秀色。双涧石,是指双涧边的奇峰怪石。半潭云,指瀑布飞泻而下的水气弥漫如云。
卷帘山色当窗见,拂轸溪声入坐闻。——山色当窗,是说山色在窗外映现;拂轸溪声,是说溪水的潺潺之声仿佛能听到一样。
何日暂辞尘服累,青松白鹤日为群。——尘服累,指世俗的束缚。青松白鹤,是指隐士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后作的一首七绝。前四句写景,描绘了庐山的秀美景色;后六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首句“曾过蓬岛访茅君”,是诗人在游历庐山之前,就曾经到过仙境中的蓬莱岛去访问过仙人茅盈。这一句是虚笔,用典。蓬莱,即海中的三座仙山之一,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茅盈,字受仙(一作受延),春秋时期的鲁国人,相传他曾到海上求仙。这里用他来代表仙人,以表明自己有超凡脱俗的追求。
次句“路入中峰紫翠分”是实写,写诗人来到庐山之后所见。紫翠分,是说云雾缭绕,山峰苍翠。中峰,是指出山口处的中峰寺。这两句是写诗人登上中峰寺后所见的景色:云雾缭绕,山峰苍翠,十分美丽。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以下都是由此展开的。
第三句“琪树寒生双涧石”是实写,写山下所见。“琪树”,是指奇形怪状的树木。“双涧石”是说两座山涧边上有许多奇峰怪石。这两句写诗人在山脚下看到的山间景象:奇峰怪石,郁郁葱葱,十分壮观。
第四句“石门秋卧半潭云”是实写,写山顶所见。石门,是庐山著名的山峰之一,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石门寺。“半潭云”,指瀑布从山上流下来,飞溅的水花像云一样弥漫在半山腰。这两句写诗人在山顶看到的景象:山势险峻,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
第五句“卷帘山色当窗见”是实写,写诗人坐在窗前看到的景色。卷帘,是一种可以收拢的帘子。“山色当窗见”是说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一句是写诗人坐在窗前所看到的庐山美景:窗外景色优美动人,令人陶醉。
第六句“拂轸溪声入坐闻”则是虚笔,用典。轸,是车辖,古代车上用来固定马缰绳的东西。这句是说,随着溪水的潺潺声,诗人似乎听到了车子的声音。“拂轸”是形容溪水声好像车辆的声音一样,非常动听。这一句是写诗人在静听泉水声的时候的感受。
最后二句“何日暂辞尘服累,青松白鹤日为群”是虚笔,用典。尘服,指世俗的服饰;青松白鹤,是说隐居生活的伴侣。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暂时放下世俗的束缚,过一种像青松和白鹤那样的隐居生活呢?
此诗描写庐山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