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眺最高台,云物苍苍入望来。
秋兴不随黄叶尽,晚樽偏对菊花开。
岩前落木蝉声急,天际澄江雁影回。
归去若迎重九日,还从此地送陶杯。

【注释】

重九:指重阳节。邻霄台:《太平寰宇记》载,唐开元中,因重云气而筑此台。

西风吹:秋风。眺:远望。最高台:登临高处。云物:云雾和景物。苍苍:苍莽的样子。入望来:飘入眼帘。

秋兴:秋天的感想。黄叶:指秋天的落叶。

岩前落木:山岩上的落木声。蝉声急:指蝉声急促。

天际澄江:天边清澈的江流。雁影回:大雁飞过留下的踪迹。

归去:回去的时候。若:假如,如若。迎:迎接。重九日:即重阳节。陶杯:陶制的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景色的七律诗。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上邻霄台,放眼远眺,只见一片苍茫的云雾和景物,随着他的目光进入眼帘。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即将来临的重阳节,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

“重九前七日同郡斋诸文学登邻霄台”是第一句诗。诗人在重阳节的前七天就与郡斋里的诸位文人一起登上邻霄台,共赏秋色、共吟佳作。这一句诗既交代了诗人登上邻霄台的时间,又点明了诗人登上邻霄台的原因。

“西风吹眺最高台,云物苍苍入望来。”是第二句诗。这里,诗人用“西风”来形容秋风,既写出了秋风的特点,又为后面的“云物苍苍”作了铺垫。接着,诗人用“入望来”来写云物苍苍的景象,既表现了云物苍苍的特点,又为下面的“秋兴不随黄叶尽”作了铺垫。

“秋兴不随黄叶尽,晚樽偏对菊花开。”是第三句诗。这里,诗人用“秋兴”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既表现出自己对秋色的感悟,又为下面的“岩前落木蝉声急”作了铺垫。接着,诗人通过“晚樽偏对菊花开”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这里的“晚”,既是指时间上的傍晚,也是指天气上的阴冷;这里的“樽”,既指的是酒具,也指的是心情。最后,诗人写到:“岩前落木蝉声急,天际澄江雁影回。”这里,诗人用“落木”来形容山岩上的声音,既表现了山岩上声音的特点,又为下面的“溪前落木蝉声急”作了铺垫。接着,诗人用“澄江”来写江水清澄的特点,既表现了江水的特点,又为下面的“天际澄江雁影回”作了铺垫。最后,诗人写到:“天际澄江雁影回。”这里,诗人用“澄江”来形容江水清澄的特点,既表现出江水的特点,又为后面的“归去若迎重九日”作了铺垫。

“归去若迎重九日,还从此地送陶杯。”是最后两句诗。这里,诗人用“迎重九日”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既表现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又为后面的“还从此地送陶杯”作了铺垫。接着,诗人用“还从此地送陶杯”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里的“送陶杯”,既是指送酒杯,也是指送友情。最后,诗人写到:“还从此地送陶杯。”这里,诗人用“送陶杯”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既表现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又为后面的“还从此地送陶杯”作了铺垫。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诗人用“西风吹眺最高台”、“云物苍苍入望来”等词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情怀;用“秋兴不随黄叶尽”、“晚樽偏对菊花开”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秋色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