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山川第几层,重来有约漫追寻。
满台花雨飘僧梵,两岸岚光拥翠岑。
贝叶卷时猿献玉,老僧禅罢客弹琴。
登临欲上和光洞,踏破苍苔发浩吟。

【注释】

飞来寺:位于广东云浮市新兴县,是著名的禅宗古刹。

百粤:指岭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

重来有约:意为佛家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重游此地。

满台花雨:形容花瓣纷纷扬扬落下的盛况。飘,飘扬。梵:佛教经文。

岚光:山间云雾的光线。拥翠岑:围抱着青翠的山峰。

贝叶卷时:佛经用贝壳做书页,故称贝叶书卷。猿献玉:猿猴献果,这里代指送佛经的和尚。

禅罢客弹琴:和尚打坐完毕,客人弹琴。

和光洞:即“和光堂”,是古代僧人修行的地方。

踏破苍苔:形容爬山涉水,不畏艰辛。

浩吟:浩大悲愤之吟,意指诗人在山上游览之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吟诵诗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重游飞来寺时的感怀之作。全诗以记事为主,但叙事中又不乏写景抒情之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百粤山川第几层”,开篇点题,概括了岭南的山水风光。百粤之地,山川秀丽,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第几层”并非实指,而是指那层层叠叠、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这一句既为下文的重游提供了背景,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重来有约漫追寻”,表达了诗人对佛家的信仰和追求。他深知佛家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重游此地。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佛家教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满台花雨飘僧梵”,“满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花雨弥漫的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飘僧梵”则巧妙地将花香与僧侣诵经之声相结合,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和谐与宁静的气息。这里的“飘”字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喜悦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两岸岚光拥翠岑”,“岸边的云雾缭绕着青山”,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岚光”既指山间的云雾,也象征着佛家的神秘与高远。而“拥翠岑”则进一步强调了山峰的雄伟与壮丽。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情。

“贝叶卷时猿献玉”,“贝叶”指的是古代僧人用来抄写佛经的书页,而“猿献玉”则寓意着佛家的慈悲与智慧。这里的“献玉”并非真的指猿猴献玉,而是暗指那些虔诚的送经和尚。他们手持贝叶书卷,如同一位位传递智慧与慈悲的信使,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安宁与希望。这两句既展示了佛家的宗教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老僧禅罢客弹琴”,这句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他看到一位老僧正在打坐修行,而客人则在一旁弹奏琴曲。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与美好。这里的“禅罢”并非实指和尚已经打坐完毕,而是指他们正在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而“弹琴”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象征着文人的才情与修养。这两句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

最后一句“登临欲上和光洞,踏破苍苔发浩吟”,是诗人在山顶上的豪迈之举。他站在高处,想要攀登到和光洞,感受那神秘而古老的气息。而当他踏破苍苔时,不禁发出了浩大的悲叹。这里的“和光洞”是指古代僧人修行的地方,象征着佛家的智慧与境界。而“踏破苍苔发浩吟”则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沉。他不仅仅是在赞叹大自然的壮美,更是在感叹人生的种种无常与沧桑。

整首诗通过对飞来寺的描绘、对佛家的信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佛学的敬仰之情。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