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
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
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
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
浑沌笑蚶蛎,暗弱欺鸡鸭。
血色蚀刀砧,腥烟蒸帷幂。
不思味报身,铁网火洞赤。
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
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
戒刀殒虚空,魔王尽哭泣。
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
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
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三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
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
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
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
浑沌笑蚶蛎,暗弱欺鸡鸭。
血色蚀刀砧,腥烟蒸帷幂。
不思味报身,铁网火洞赤。
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
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
戒刀殒虚空,魔王尽哭泣。
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
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
注释:三天不喝酒,就像蜗牛失去了汁液一样。一天不吃肉,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放下筷子,已经空空如也,一顿饭到底有什么能得到呢?口腹之欲是我应该放慢的,性命却是非常紧急的。像浑沌那样嘲笑蚶蛎,像暗弱的鸟欺负鸡鸭一样。红色的鲜血腐蚀着刀具砧板,腥臭的烟雾弥漫在帐幔之中。不想吃美味的食物来回报生命,铁制的网罗被火烧红。一念之间就忏悔了以往的罪恶,黑恶的罪行立即化为白净。就好像遇到了赦免的人一样,用铁钳子换下了帽子和头巾。戒刀从空中坠落,魔王们都在哭泣。世俗的典籍中并不禁止杀戮,但书上却漏掉了这个部分。采集毛皮可以献给神灵,烹煮葵菜也可以招待客人。从此开始断杀,不要让仇恨和污秽聚集在一起。
赏析:
苏轼在《答陈季常书》中曾说:“吾昔学道,适见一人,自言能以气御物者,曰:‘汝能害我则取汝脑。’余惧而退走。”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吾平生所为皆出天机,岂复有他念哉?”“吾平生好洁,未尝饮酒。”他一生都以酒为戒,所以写下了这首戒杀诗。这首诗就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陈季常的。
此诗首二句写戒杀的原因。因为人的生命太脆弱了。三天不喝酒,就会失去生命。一天不吃荤腥的食物,身体就会变得虚弱。因此,苏轼认为人的生命太重要了,不能像蜗牛那样只顾生存而不顾生命的存在。
第三四句写苏轼对吃肉的看法。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为了口腹之欲去损害生命。如果连鱼肉都不能食用,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中间六句写苏轼对杀生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经常杀人,就等于把自己置于死亡的边缘。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危险的环境中,他的寿命也不会太长。
最后四句写苏轼对佛教的看法。他虽然相信佛教中有关于因果报应的说法,但他更看重人的良心。一个人如果能悔过自新,那么他的罪孽就可以得到解脱。否则的话,即使犯了再大的罪,也会受到惩罚。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生死的思考,提出了一种超越生死的人生态度。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生命,远离杀生,以此来追求一种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