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秋风景物佳,沄沄流水抱门斜。
主人自是逋仙后,不爱梅花爱稻花。
【注释】
林生:指林逋。林逋,字君复,谥和靖先生,北宋诗人。逋,即避世的意思。
沄(yún):水流貌,这里指水波。
门:指林逋隐居的杭州孤山寺的门。
逋仙:指晋代隐士陶潜,因陶渊明曾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陶五柳。
不爱梅花爱稻花:指林逋不种梅花,而喜欢种植稻米。
【赏析】
这首诗是林逋隐居杭州时所作的《秋晚登孤山寺》组诗中的第二首。
起句写景。秋风萧瑟、景物凋零的景象中,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佳”字点出了秋天的特征:万物萧条,但有佳处,那就是那斜倚在门前的潺潺流水声,它似乎也感到了秋天的到来,发出了凄切的哀鸣。
次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出这斜倚在门前的小溪的形象。这小溪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它却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一样,环绕着孤山寺的大门。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这条小溪仿佛也成了一位依依不舍、欲去还留的客人,他依恋着孤山寺,不愿离去。
三、四句写人。诗人由景入情,转而写自己。主人,当然是指他自己;逋仙,当然是以陶潜比之。“逋仙后”,表明诗人自比陶潜,说自己就是那种不慕富贵、归隐山林的人;“不爱梅花爱稻花”,则表明他不追求高洁清雅的梅花,只喜欢平凡朴素的稻米。
这首七绝构思精巧,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秋”的字样,却处处透露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寂寞;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的情怀、宁静的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从“门”、“流水”等字眼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描写孤山寺周围的自然景物。然而在这些景物之中,作者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就是诗中所要表达的“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