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睢州好弟兄,不同出处却同情。
著书满屋心偏苦,佐政专城迹并清。
徐锴又从江左见,贾生难擅洛阳名。
月明千里遥相忆,怀抱何由得尽倾。
【注释】
睢州:今江苏徐州市。睢州卢别驾:睢州(今江苏省徐州)的别驾,即刺史,官名。
爱:喜爱;同:相同;苦:辛酸、痛苦。
著:写。书:诗。满屋心偏苦:指诗人在睢州为官时心情苦闷。
佐政专城迹并清:辅佐地方长官(刺史),政绩清白。
徐锴又从江左见:指徐锴又到江东见到诗人。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古称江左。贾谊:《汉书·贾谊传》:贾谊初任长沙王太傅,后升为梁怀王太傅。他虽曾一度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但不久就又被召回朝廷,任文帝所信任的大臣,并被封为淮阴侯。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都很有名。洛阳:指洛阳(河南省洛阳市),当时洛阳是东汉都城。贾生:即贾谊。
月明千里遥相忆:指贾谊在洛阳思念睢州的朋友。
怀抱何由得尽倾:指诗人自己无法把心中的话全部告诉朋友。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友人寄予了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的悲苦。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
首句“我爱睢州好弟兄”,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自己喜爱睢州的心意,同时以“兄弟”两字,表明与睢州刺史之间的友好关系。次句“不同出处却同情”,则是进一步表达自己对睢州官吏的同情和尊敬。这两句是说,我虽然和睢州的官吏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他们共同的志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国家效力,为民谋福。这种志同道合的感情,使两人产生了深深的友谊。
三、四句“著书满屋心偏苦”,“佐政专城迹并清”,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绘和补充。诗人在睢州任职期间,由于政治环境复杂,加之自己才华出众,所以内心十分苦恼,常常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之中。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更加刻苦地钻研学问,一心一意地辅佐地方长官,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的写照。
五、六句“徐锴又从江左见,贾生难擅洛阳名”,则是对前两句的延伸和升华。诗人通过与友人分别时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他认为,即使友人再次来到江东见到自己,也无法取代自己在洛阳的地位和名声。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用贾谊来比喻自己的好友,既表现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一句“月明千里遥相忆,怀抱何由得尽倾”,则是诗人对整个送别场景的总结和反思。在这漫长的送别过程中,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友人,心中充满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然而,他又觉得这份情感无法完全倾泻出来,只能默默地藏在心底。这两句既是对全诗内容的概括,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感人。作者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自己仕途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挫折的感慨。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