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月在鲁今在燕,两方对月非偶然。
人怜明月有圆缺,月光却与人周旋。
维南有箕北有斗,箕翕其舌斗张口。
我从斗口望南箕,一身万里方思归。
诗句释义与译文:
诗句“前月在鲁今在燕,两方对月非偶然”: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地理变迁的感慨。”前月”意味着过去的时间,而”今在燕”则说明自己现在身处之地是燕地。这里的“两方”指的是东西方,”对月”则是在描述自己与月亮相对的景象。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时间流逝,但两地同时观赏月亮的景象却显得不寻常,暗示着时空的交错和历史的连续性。
诗句“人怜明月有圆缺,月光却与人周旋”:这句子描绘了人们对月亮变化的深刻感受。”人怜”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美好形态的欣赏和喜爱之情,”有圆缺”描述了月亮的自然规律,即其形状的变化。而“月光却与人周旋”则表现了月亮虽遵循自然规律但似乎也在与人的情感或愿望相互作用,增添了一层诗意。
诗句“维南有箕北有斗,箕翕其舌斗张口”:这是通过天象来象征人的某种状态或情感变化。”维南”和”北有斗”分别指代南方的天空和北方的天空,象征着天地的广阔。”箕翕其舌斗张口”形象地描绘了北斗星的形状,如同大斗张开嘴巴一般,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诗句“我从斗口望南箕,一身万里方思归”: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个从斗口望向南箕的旅人和思乡者,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一身万里”形容了自己身在异地的孤独和无助,”方思归”则直接表达了想要回到家乡的愿望。
赏析: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诗中的“两方对月”、“月光却与人周旋”等表达形式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此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