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逢残寇,山中忆敝庐。
可怜虞仲里,谁卜屈平居。
栋没秦灰后,台倾蔓草馀。
秋萤飞不散,犹似照遗书。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海上逢残寇,山中忆敝庐。
  • 海上逢残寇:描述了诗人在海上偶遇被破坏的敌船的情景,可能象征了国家危难或战事。
  • 山中忆敝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居的怀念,这里的“敝庐”意味着简陋而破旧的住所,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简朴生活的怀念及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
  1. 可怜虞仲里,谁卜屈平居?
  • 可怜虞仲里:虞仲可能指的是古代贤臣,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贤臣不幸遭遇的感慨。
  • 谁卜屈平居:屈平即屈原,这里询问是谁曾预言或选择了他的隐居之地。诗人通过这个提问,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不可知未来的迷茫。
  1. 栋没秦灰后,台倾蔓草余。
  • 栋没秦灰后:指建筑倒塌后的残余部分。秦灰可能是指秦始皇墓上的石灰痕迹,暗示历史的沧桑。
  • 台倾蔓草余:描述了一个被蔓草占据的废墟,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消逝。
  1. 秋萤飞不散,犹似照遗书。
  • 秋萤飞不散:秋天的萤火虫虽小但数量众多,它们在空中闪烁,形成美丽的光点,象征着希望或某种坚持。
  • 犹似照遗书:用萤火虫的光来比喻遗留下来的书籍(遗书)的价值和意义,即使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依然有保存下来的东西。

译文:
海上遇到被破坏的船只,山中思念着破旧的家。
可怜虞仲那样的贤臣,谁会占卜出屈原的隐居地呢?
栋梁坍塌于秦朝的尘埃后,台上残留着蔓草的痕迹。
秋天的萤火虫飞舞却不散去,仿佛照亮了那些留下的遗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破坏的场景、个人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诗中的“海上”、“山中”、“栋梁”、“蔓草”、“萤火虫”等意象,不仅构建了一种荒凉、哀伤的氛围,也隐喻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可怜虞仲里”与“谁卜屈平居”,“栋没秦灰后”与“台倾蔓草余”,以及最后以萤火虫的光亮来比喻遗书的价值,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美感。整体上,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交织的作品,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