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同看竹过林庐,素抱欣从此日舒。
浅碧云虚泉落后,孤红霞澹涧芳馀。
放禅时至钟鸣室,施食人回鸟下除。
胜地每嫌山水隔,不因乘兴到应疏。
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
偶尔同观竹经过林庐,素抱欣从此日舒。
浅碧云虚泉落后,孤红霞淡涧芳余。
放禅时至钟鸣室,施食人回鸟下除。
胜地每嫌山水隔,不因乘兴到应疏。
注释:
- 舂暮与:春天的傍晚。
- 行书:指书信。
- 记:记录。
- 师子林:地名,位于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县境内,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游历的地方,有“师子”之称。
- 偶同:偶然一同。
- 看竹:观赏竹子。
- 素抱:素净的心态。
- 舒:舒展。
- 云虚:云雾缭绕。
- 泉落后:泉水流出。
- 孤红霞澹:孤独的红色花朵如淡淡的霞光。
- 涧芳余:山涧中的芬芳依然存在。
- 放禅:放下尘世的烦恼。
- 时至钟鸣室:时间到了,钟声在室内响起。
- 施食人回鸟下除:人们回来时,鸟从空中飞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师子林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以及诗人在此过程中的心情和感慨。
首句“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表达了春天傍晚时分,诗人与朋友一起游览师子林的情景。舂暮时分,天色已晚,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行书则表明这是一次书信记录下的旅行。师子林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地,诗人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次句“素抱欣从此日舒”,描述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素抱是指内心纯净无杂念,此处表示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第三四句“浅碧云虚泉落后,孤红霞淡涧芳余”,进一步描绘了师子林的自然景色。浅碧的云彩映衬着天空,使云朵显得轻盈而透明;泉水流淌后留下的是一片清澈的水面,而山涧中的花木则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这些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第五句“放禅时至钟鸣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修行的道路上,他放下尘世的烦恼,静心参悟佛法,此时听到了钟声在室内回荡,使他感到格外宁静。
第六句“施食人回鸟下除”,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人们归来时,鸟儿从空中飞过,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更加珍惜与朋友共同度过的时光。
最后两句“胜地每嫌山水隔,不因乘兴到应疏”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虽然山水之间相隔较远,但只要心中有所追求,就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彼此的联系。这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旅行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