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业云深处,新秋客到稀。
疏林发清籁,古木驻斜晖。
课仆收红稻,寻僧入翠微。
山中多胜事,麋鹿可相依。
【注释】
别业:别墅。云深处,形容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新秋:初秋。客到稀:客人来访的很少。疏林:稀疏的树林。发清籁:发出清凉的声音。古木:指高大的树木。驻斜晖:留连着落日的光芒。课仆收红稻:命令仆人收割红稻。寻僧入翠微:寻找僧人进入深山。山中多胜事:山里有很多美好的景色(胜事,美好的事迹)。相依:互相依靠。
【译文】
在幽静的别墅之中,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新秋时节,客人来访的很少。疏林中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古老的大树上停留着斜射下来的光芒。命令仆人收割红稻,寻找僧人走入深山,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麋鹿可以相互依靠。
【赏析】
《别业》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在隐居地别墅中与自然为伴,过着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享受之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后四句则写了诗人在此中的活动及所见所感。首联“别业云深处”交代了别墅的位置;二句点明季节和客人来访之少,为下文的描写蓄势。三、四句通过疏林中传来清籁、古木上落日之光的景象描写了环境之幽美,并由此引出诗人的活动——收红稻、入翠微。五、六两句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山中景色之美。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的活动以及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景,以“云深处”起笔,勾画出别墅位置的隐蔽性,用词造句也显得空灵飘忽:“深”,既指空间上的深,也暗含时间上的长;既表明了别墅远离尘嚣,又预示着其环境的宁静。“云深处”,不仅让人感到山的幽深,更让人感到别墅与云的亲近,与自然的合一。“客到稀”三字,看似平常,却透露出别墅主人的高洁品格。他不愿与世人交往,宁愿独居山林,过着清苦的生活,这正体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情趣。而这种情趣恰恰符合诗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思想。
颔联两句,以“疏林”、“古木”作陪衬,突出了“新秋”的特点,进一步营造了一种静谧的环境。“清籁”,是指松间泉石发出的声响,这里借指松涛、溪流、风声等自然界的音响。“古木”“疏林”本是静态景物,但在声音的渲染下,它们似乎也有了生气,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古木”二字,既表明了树的年龄,又显示了树的苍劲,给人以雄浑壮美的联想。同时,“驻斜晖”这一动作描写,又使画面具有动态感,更加富有诗意。“课仆”一词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不仅是一位隐士,还是一位庄园主,拥有大片的农田,有仆人为他劳作。
颈联“收红稻”“入翠微”是此诗的精华所在。“收红稻”一句,不仅表明了时令,而且写出了主人与农事的关系。他不仅要管理好田园,还亲自下场,指导农民收割稻谷,表现出他的勤劳和关心民生的一面。“入翠微”三字,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主人的爱好。“翠微”,指青翠的山岭,它既是山的组成部分,又是山的象征,代表着山的美景。因此说“寻僧入翠微”就是到山上去寻找和尚,去拜访隐士。
尾联两句写到了山中的其他景物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胜事”,即美好的事物或事情、佳趣。诗人把山中美景比作可资依靠的麋鹿,这不仅表明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写山居之乐,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