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境,文殊菩萨留踪影。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游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感应随机或相遇,百千万劫同消灾。
古庵院,多更变,敕建光明铜瓦殿。
睹兹恩典庆幸多,文殊更睹黄金面。
众沙门,思报恩,怀香远谒不动尊。
诗句释义
1 五台山,清凉境,文殊菩萨留踪影。
- 五台山:指的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 清凉境:意指五台山气候宜人,景色清幽,适合修行。
- 文殊菩萨:佛教中的大乘佛教菩萨之一,以智慧著称。
- 留踪影:意味着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上留下了他的印记,常被修行者所瞻仰。
-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 溪冰谷雪:形容五台山冬季的严寒,冰雪覆盖的景象。
- 难消:表达了寒冷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和挑战。
- 三春一似三冬冷:比喻冬天的严寒如同春天一样难以忍受。
-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 岩花馨:指山间岩石上的花朵散发出的香气。
- 岩树青:描述山上树木的颜色为青色,生机勃勃。
- 《华严经》:是佛教中的一部经典著作,讲述了宇宙万物的奥妙。
-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 四面环基:形容五台山四周环绕着山基,形成天然屏障。
- 五百里:夸大了五台山的广阔。
- 毒龙猛兽皆潜形:描绘了山中的凶猛野兽隐藏起来,不敢轻易出动的情形。
-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 中台好:指五台山中部的台地景色优美。
- 细草:描述台地上生长着柔软细腻的草,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无尘何用扫:表达了山顶无需清扫,自然之美已经足够。
-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 四十里高接半天:形容五台山的高度非常高,直插云霄。
- 沧溟一杯小:将大海比作一杯水,暗示五台山虽高但并不夸张,有其独特的美丽。
-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 东台高:指五台山东部的台地地势较高。
- 愁猿猱:形容猴子因为环境恶劣而感到忧愁。
- 春无野杏并山桃:春天时,山上没有野杏和山桃等植物,强调了五台山环境的严酷。
-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 三十八里路虽险:五台山有一段长达三十八里的路程,虽然困难但很少有人提及行走的辛苦。
- 游人不说双足劳:反映了五台山游客众多,他们更注重体验而非路途的艰辛。
-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 南台寂:指南台地区较为安静,人迹罕至。
- 清泉从此出:南台下方有清澈的泉水流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水源。
-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 路自根头至顶头:描述了五台山从山脚到山顶的道路长度。
- 计里还高三十七:尽管山路长度达到三十七里,但实际高度仍高于这个数字,显示出地形的复杂性。
-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 西台宽:指西边的台地较为宽广。
- 西风寒:表示西部地区气候较冷,可能不利于长时间的停留或修行。
- 三十五里登临难:虽然有三十五里的距离,但攀登困难,体现了五台山的自然条件。
-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 法秘岩:可能是一个隐蔽的山洞或岩石,内有珍贵的松树。
- 千年翠色成奇观:这些长松树经过千年风雨,依然保持着翠绿的颜色,显得格外壮观。
-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 北台险:指北部的台地地势险峻。
- 云常掩:表明这里的山峰常年被云雾所笼罩,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 远观恰似丹青染:远处看,这些山峰仿佛被画家用颜料染过一般,色彩斑斓。
-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 金猊背上驾文殊:这可能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将文殊菩萨骑在金色的狮子上。
- 行处红尘无半点:表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行走时,周围的世俗红尘都不存在,彰显出佛性的清净和超脱。
- 游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 真快哉:表达了作者对于游览五台山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
- 不辞辛苦年年来:每年来到这里,即使辛苦也愿意,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诗人通过对五台山的细致观察和深情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升华的宗教情怀。诗中的山水、动物、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观,也有微妙的生活细节;既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美,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