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许子名续字士成,年逾三十事母以孝称。
士成六岁失严父,母氏褓抱避乱慈溪城。
于时鲸鲵奋掷东海沸,红尘满天波血腥。
流离异乡几寒暑,慈母守义志节如霜明,盗平归来闾里惊。
母能爱子复善教,纺绩衣食使入庠序拜揖从先生。
所学在大伦,耻以文艺鸣。
家居近市母不乐,又为迎至龟岩之下养且耕。
儿壮母发白,诸孙长大能扶王母行。
士成岁时奉觞为母寿,蹁跹拜舞同孩婴。
食有黍稻殽有牲,母氏感旧涕泣难为情。
士成念母守节苦,身贱莫达天子廷。
每为乡闾道母事,辞旨悽咽弗忍听。
县令不之察,郡守不为闻,朝家有命谁能旌,悲哉士成之恨何由平。
嗟嗟今之人,岂无高车大马垂华缨。
推恩及父母,丘垄沾光荣。
立身奉法不能谨,虽有恩宠无由承。
身死污辱增,宗族愧丑父,不愿以为子弟,不硕以为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许士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意。

第一句:“宁海许子名续字士成,年逾三十事母以孝称。” 描述了诗人许士成为人后的名字,以及他因孝顺而出名的情况。

第二句:“士成六岁失严父,母氏褓抱避乱慈溪城。” 叙述了许士成在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为了躲避战乱,带着他逃到了慈溪城的一户人家。

第三句:“于时鲸鲵奋掷东海沸,红尘满天波血腥。” 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恐慌和悲伤。

第四句:“流离异乡几寒暑,慈母守义志节如霜明,盗平归来闾里惊。” 描述了许士成在外流亡了几年之后,战争终于结束了,他回到了家乡,受到了邻里的热烈欢迎。然而,他的母亲仍然坚守着自己高尚的道德标准,成为了邻里的榜样。

第五句:“母能爱子复善教,纺绩衣食使入庠序拜揖从先生。” 赞美了母亲的爱,她不仅爱护自己的孩子,还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教育和关怀,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第六句:“所学在大伦,耻以文艺鸣。”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学习和追求的看法,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而是应该致力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七至第九句:“家居近市母不乐,又为迎至龟岩之下养且耕。” 描述了诗人的母亲喜欢宁静的生活,不喜欢热闹的环境。然而,她还是选择去龟岩山下耕种,为儿子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十句:“儿壮母发白,诸孙长大能扶王母行。” 描绘了诗人和他的家庭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成长的过程。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士成岁时奉觞为母寿,蹁跹拜舞同孩婴。” 描述的是诗人在每年的重要节日都会为母亲庆祝生日,与孩子们一同欢快地玩耍。

第十五至第十七句:“食有黍稻殽有牲,母氏感旧涕泣难为情。” 回忆了诗人与母亲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母亲对自己深深的感情。

第十八句:“士成念母守节苦,身贱莫达天子廷。”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处境的无奈。

第十九句:“每为乡闾道母事,辞旨悽咽弗忍听。” 描述了诗人经常向乡邻讲述母亲的故事,他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十句:“县令不之察,郡守不为闻,朝家有命谁能旌,悲哉士成之恨何由平。” 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官员不关注百姓疾苦的失望情绪。

第二十一句:“嗟嗟今之人,岂无高车大马垂华缨。” 批判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人,他们没有关心百姓的需求。

第二十二至第三十三句:“推恩及父母,丘垄沾光荣。立身奉法不能谨,虽有恩宠无由承。身死污辱增,宗族愧丑父,不愿以为子弟,不硕以为兄。” 强调了应该把恩惠和荣誉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懂得享受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