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西家争曝衣,我但曝书夸小儿。
壁中科斗古文字,犹有射光天陆离。
注释:
我:作者自己。射光:阳光穿过云层,照亮大地的景象。天陆离:天空中五彩斑斓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热闹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东家西家的晒衣活动和自己的晒书行为,突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诗人也将目光投向了壁中古文字,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东家西家争曝衣,我但曝书夸小儿。
壁中科斗古文字,犹有射光天陆离。
注释:
我:作者自己。射光:阳光穿过云层,照亮大地的景象。天陆离:天空中五彩斑斓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热闹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东家西家的晒衣活动和自己的晒书行为,突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诗人也将目光投向了壁中古文字,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地蟠吴会尽,天与海门通。 雨洗秦山碧,霜侵越树红。 居人分绝岛,飞鸟度寒空。 极目情何限,翻如入剡中。 诗句解析: 1. “地蟠吴会尽”: - 含义:形容地势或地域广阔无边,如同大地盘绕着吴会之地。 - 背景:古代吴国和会稽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这里用来形容其广袤无垠。 - 赏析: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赞美。 2. “天与海门通”: - 含义
【注释】 ①甲辰:指唐僖宗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②五十今朝过:诗人自指五十岁之年。 ③谈经:指谈论佛家经典。滞海滨:被滞留在海滨。滞,滞留。 ④天阴:天空阴暗。 ⑤地冷:指天气寒冷。 ⑥染翰题新语:把笔蘸墨,写上新的话语。 ⑦开襟待故人:解开衣襟,以待老朋友的到来。 ⑧小乌巾:指小官帽。小乌巾是唐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这里泛指官职。 【赏析】
【注释】 布谷:布谷鸟,又称布谷鸟、杜鹃鸟等。布谷鸟叫声是催农务的,因此古人常用“布谷”来代指春耕。 急:急促、忙碌。 即恐崩沙坼:恐怕连沙土也会开裂了。坼,裂开。 小圃:菜园、花园。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凫雁动成群:野鸭和大雁在水面上游动起来,形成一队队。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季节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的“布谷”一词,既指布谷鸟
注释: 出门皆白水,风雨复通宵。 忽然间仿佛看见三条大河涨潮,惟担心万户人家被洪水淹没。 娟娟轻鸟下,泼泼大鱼跳。 叹息佳人阻,空瞻乌鹊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风雨天气下的江河景象,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出门皆白水,风雨复通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外出途中看到的景象。白水象征着大雨和洪水,风雨通宵则意味着这场雨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
注释: 二月十三日初度,我二十岁。 知道我不是已经太晚了,白发还在他乡。 不入广文馆,宁可要太守的章。 宽慰忧愁应该有东西,却老信无方。 胡乱回忆儿童岁月,斑衣的父母身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二十岁时写给父亲的,表达的是他对父亲的敬爱和对父亲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 "知非吾已晚,白首尚他乡。"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龄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进行具体分析。“石润冬犹热,江潭晚乍晴”,写江水在冬日里依然流淌着,而潭水也刚刚放晴,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楼台消蜃气,鼓吹入蛙声”,描绘了一幅楼阁亭台和鼓吹乐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这两句诗写出了自然景色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且伴双鸥逸,何须驷马荣”
【注释】 寒食三首其一 不知春已过,一月雨声中。 蒲短初侵水,花残更受风。 病疑耽酒过,穷觉向诗工。 失喜闻莺语,飞来草屋东。 译文及赏析: 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吃冷食,而这首诗就是写的寒食节的景色。 “不知春已过”,春天已经过去,作者在寒食节的时节才想起春日的光景,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对逝去的春天的怀念之情。 “蒲短初侵水,花残更受风”。诗人用“蒲短”形容芦苇,“初侵水”形容芦苇刚刚长出
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挽溪南处士:这是诗题,表明了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在与溪南的一位处士进行交谈或交流。 2. 其一:这是一个序号,表示这只是第一部分,后面的部分将有更多内容。 3. 天地消兵气:这里的“天地”可能指的是自然界或者宇宙,"消兵气"则意味着战争、冲突的结束。整句的意思是宇宙之间不再有战争和冲突的气息,和平的氛围充满了整个空间。 4. 江湖陨客星
五月十六夜独坐 大野喧豺虎,深林集羽毛。 天空云气尽,夜久月轮高。 士卒悲秦戍,儿童唱董逃。 此时空感慨,漂泊叹吾曹。 翻译: 在五月十六日的夜晚,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广阔的田野上传来野兽的嚎叫声和老虎的咆哮声,而深林中则聚集着各种鸟类。天空中的云彩已经散去,月亮也升得很高。士兵们因秦国的戍边而感到悲伤,孩子们则在一旁欢快地唱着董仲舒的故事。此刻,我感到无比的空虚和感慨,不禁感叹自己的漂泊生涯
【注释】寒食节: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二天举行,禁火。云间:指四川成都。 深怀:深深怀念。父老:指故乡的父老兄弟。 元:同“原”。 城郭:城池,指京城。 传烛(zhuó烛):点着蜡烛。初分火:指开始用火把照明。吹箫竞卖饧(xíng饧):吹箫卖糖。唐时有“吹箫踏青”之俗,即春游赏花时吹箫卖糖者众多。 重携:再次携带。樽(zūn尊):酒杯。 因(wèi为)倾:随意倾倒。 赏析:
性拙如鸠本自偏,柳州何必更祈天。 人间机巧知多少,无复三皇五帝前。 注释 1. 性拙如鸠:比喻自己本性笨拙,像鸠鸟一样自然。 2. 本自偏:本来就与众不同。 3. 柳州:古地名,此处指地方或环境,意指不必刻意求取。 4. 更祈天:再次祈求上天。 5. 机巧:巧妙的计谋或技巧。 6. 知多少:数量之多难以计数。 7. 三皇五帝前:在三皇和五帝之前。 翻译 你的本性就像笨拙的鸠鸟那样独特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首先理解诗意,然后分析其内容、思想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特别是重要意象,同时要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力求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会。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所以答案的排列顺序应是“澄林冬日”→“连村桑柘犹存叶
赠别 一南一北鸟辞亩,一东一西心送人。 与君此别似送鸟,对酒那不惜青春。 注释: 1. 南:指南方。 2. 北:指北方。 3. 辞亩:辞别田野。 4. 东:东方。 5. 西:西方。 6. 芯送人:用真心相送。 7. 此别:这次的离别。 8. 送鸟:像送飞鸟一样送别。 9. 对酒:面对酒。 赏析: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前两句描写了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向的分别
辛亥七夕五首其三 五夜天边辍凤梭,长生殿里望星河。 玉环他日无穷恨,更比牵牛织女多。 注释与翻译: 五夜:五个夜晚。 天边:天空的边界。 辍:停止,停下。 凤梭:凤凰羽毛装饰的梭子,这里指织布机。 长生殿:古代帝王和皇后居住的地方,也用来泛指宫殿。 星河:银河,古人认为银河连接着天上的星星和人间。 玉环: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因安史之乱后被赐死,故有此称。 他日:未来的某一天。 无穷恨
辛亥七夕五首其二 阿母西来降汉家,刚风万里送飞车。空留千岁蟠桃核,白发到郎不见花。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译文: 阿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从西边降临到了我们汉朝的土地上,她的车马带着猛烈的风驰向远方。她留下的仅仅是一颗千年的蟠桃核,而她那如瀑的黑发却已白了,但她在我这里却看不见任何鲜花。 注释: - 阿母:指神话中的西王母。 - 西来:从西边到来。 - 降汉家:来到汉朝。 - 刚风:猛烈的风吹
子晋吹笙学凤皇 缑山一别已千霜当时黄屋非无意 岂有神仙到帝王 注释: - 子晋:传说中的人物,以擅长吹笙而闻名。 - 凤皇:凤凰,古人认为它是吉祥的象征。 - 缑山: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 - 黄屋:古代帝王所坐的车子,用黄金装饰。 - 无意:无心,没有特别的意思或目的。 - 神仙:指传说中超凡脱俗的存在。 - 帝王:指古代的统治者。 赏析: 《辛亥七夕五首·其一》是明朝贝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