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公,原名高承埏,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599,卒于公元1646
高承埏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以下是对高承埏的相关介绍:
- 生平经历:高承埏,字寓公,一字泽外,晚号弘一居士、鸿一居士。他出生于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祖籍山东嘉祥。他的家族世代好学,父亲高斗光更是热衷于收藏图书和鼎彝。高承埏在崇祯十二年中举,十三年成为进士,并先后担任迁安知县、宝坻知县、甘肃泾县知县等职,但因其不屈于清兵,曾多次退却,最终选择隐居。
- 学识成就:高承埏一生致力于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家中藏有丰富的书籍达七万余卷,分藏八十余椟,堪称当时藏书巨擘。《稽古堂集》和《自靖录》是他的重要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总结,也体现了他对后世学术研究的贡献。
- 文化贡献:高承埏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一番作为,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书法艺术闻名。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深受时人称赞。同时,他还与当地的藏书家项元汴共同创建了“万卷楼”,成为当时文坛和文化界的两大巨擘。
- 诗词创作:高承埏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例如,他的《姚叔祥以诗卷见示走笔书赠》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能。
高承埏是一位具有丰富学术和文化成就的明代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无论是在政治上的不屈不挠,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都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学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