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潘郎工锦筝,江南江北尽知名。
双手重弹白翎雀,犹是黄龙塞下声。

【译文】

白发的潘郎善于制作精美的丝竹乐器,江南、江北的人们都知道。

用双手弹奏白翎雀的羽毛,声音仍然像是黄龙塞下的一样。

【赏析】

《闻筝》一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人在长安时曾得遇一位善弹筝的女艺人,此诗即为诗人听其弹筝后有感而发之作。全诗四句,首句写筝工之艺,次句写京城中人皆知此艺,三句写女艺人弹奏之技艺高超,末句写筝声如故,仍似当年黄龙关下之声。

“闻筝”二字,点明题目,表明这是一首即景生情的小诗。开头两句“白头潘郎工织锦”中的“潘郎”,即诗人自指;“白头”,即诗人当时已年迈之象。“白头翁”与“潘郎”相对,语意双关,既指诗人自己,又暗喻善琴者。这一句是说:那位擅长弹筝的歌女是一位白发老人,技艺十分高超。“江南江北尽知名”,意思是说:京城里的人全都知道了这位善弹筝的歌女。这里用了一个“尽”字,突出了歌女的名声之大。“尽”字,既是对京城里人而言,也是对京城以外人而言。“江南江北”指的是整个京城,“尽”则强调了歌女的名声之大。

第三句“双手重弹白翎雀”,“双手”指弹筝者的双手,“白翎雀”是指筝上所绘的小鸟图案或筝上的装饰物。这里的“重弹”二字,表明歌女的弹奏技艺非常高超。“白翎雀”一词,使人联想到筝上的图案,更使人联想到筝的音色清脆悦耳。

第四句“犹是黄龙塞下声”,“犹是”二字,说明筝声与从前相同,并未因岁月变迁而有丝毫改变。“黄龙塞下声”则是对筝声的具体描绘。“犹是”一词,既指筝声未曾改变,也指歌声未变。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筝声的热爱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