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歌吹蔼纷纷,水底鱼龙不敢闻。
笛里梅先明月落,帆前山与夕阳分。
溪苕昼湿空江雨,寺柳晴摇别殿云。
谐谑不妨沉醉后,曲终错唤小冯君。
长卿明府具楼船泛泖登塔,同开之吉士履善长史事在己卯七月望日二首 其二
注释:中流歌吹蔼纷纷,水底鱼龙不敢闻。笛里梅先明月落,帆前山与夕阳分。溪苕昼湿空江雨,寺柳晴摇别殿云。谐谑不妨沉醉后,曲终错唤小冯君。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文人祝允明创作的《和王长公泛泖登塔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中流歌吹蔼纷纷,水底鱼龙不敢闻”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当人们乘坐楼船在湖面上泛舟时,四周传来阵阵歌声,仿佛在为湖光山色增色添彩。诗人用“蔼纷纷”来形容这些歌声飘荡在空中,仿佛给水面增添了一层薄雾。而“水底鱼龙不敢闻”则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美丽景色,让鱼虾等水中生物也为之惊叹不已。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湖面的美景,更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四句“笛里梅先月落,帆前山与夕分”则进一步展示了湖面上的美景。诗人巧妙地将月亮、山影、帆船等元素融入诗中,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其中“笛里梅先月落”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东方升起,照亮了整个湖面,而笛声却仿佛在耳边响起。而“帆前山与夕阳分”则描绘了夕阳西下,山影倒映在湖面上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第五六句“溪苕昼湿空江雨,寺柳晴摇别殿云”则是对前面美景的进一步补充。诗人通过描绘溪边苕草在白天被雨水打湿的情景,以及寺旁柳树枝叶在晴空中摇曳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最后两句“谐谑不妨沉醉后,曲终错唤小冯君”则是对整首诗的收尾。诗人通过运用比喻和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酒的乐趣和对朋友的喜爱之情。其中“谐谑不妨沉醉后”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酒后的欢乐和轻松氛围中相互调笑的场景;而“曲终错唤小冯君”则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中的“曲终人散”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湖面上美景的描绘和对大自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中的比喻和典故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