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意大江滨,苍茫接所亲。
相看鬒已变,转盼迹俱陈。
子是浮湘客,予为哀郢人。
严程不我驻,临路倍沾巾。
【注释】:
何意大江滨——为何来到长江边?
苍茫接所亲——茫茫的江水连接了亲人。
相看鬒已变,转盼迹俱陈——看到彼此的头发都变得花白,转身之间,足迹遍布。
子是浮湘客,予为哀郢人——你曾是在湖南飘浮的人,我却是哀伤郢城被攻陷的楚国人。
严程不我驻,临路倍沾巾——严程(指严光)没有停下脚步,我在路上不禁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太史时,因故离开京城,赴楚地任职。诗人在江畔偶遇友人,感慨万分,写下此诗。
首句“何意大江滨”,诗人一开头就问:“为什么要到江边来?”这一句看似突兀,却极富表现力。诗人对友人的出现感到意外、惊讶。他没有想到,昔日的知交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诗人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在京城里一直与友人保持着距离感,很少见面;而今天竟然能在此相遇,实属难得。“苍茫”二字,既写出诗人面对友人时的茫然和困惑,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接所亲”,是说江畔的景物与友人格外亲切,仿佛是久别重逢的朋友。
颔联“相看鬒已变,转盼迹俱陈”写两人久别重逢后的情景。诗人看到友人已是白发苍苍,而自己的头上也生出了几缕白发,两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相互凝视着对方,似乎想从对方的身上找回自己的影子,但转眼间却发现,自己和友人的足迹遍布了整个江南江北。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更富有诗意。
颈联“子是浮湘客,予为哀郢人”直接回应了前两句。诗人以“子是浮湘客”自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随从,而友人却是远行在外的游子;以“予为哀郢人”自比,说自己是以悲悯的心情来哀悼郢都被攻破的百姓。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
尾联“严程不我驻,临路倍沾巾”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严程(指严光),东汉初年的隐士,曾受光武帝刘秀的征召,但他坚称不愿出仕。这里的“严程”并非严光本人,而是用典,指的是那些不肯做官、隐居山野的志士仁人。诗人在这里借严光之口,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决心。“倍沾巾”是说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无比激动,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江畔偶遇友人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无奈。全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