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湛露雅,汉帝大风歌。
野老提携听,邦人感激哦。
邑争牛酒献,道望羽旄过。
金石音当被,乾坤德岂磨。
【注释】郢:指楚国。周王湛露雅,汉帝大风歌:比喻屈原的诗歌。风,指《楚辞》中的《九歌》等作品;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赏析】此诗为《人有自郢来者辄有所述敬赋三诗》之一。诗人在《答庞德公》中称自己曾“游于江、汉”,并称赞屈原的“高文郁兴,悲莫深于忧生,行莫丑于辱先”。因此,对《楚辞》中的《离骚》、《天问》等作品,尤其喜爱。这二首诗是写诗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第一首:“周王湛露雅,汉帝大风歌。”周王的甘露恩泽,高雅的歌声,使屈原感到十分亲切,因而他写下了著名的《九歌》。这里用“湛露”比喻《楚辞》中的《九歌》,说它高雅而富有诗意。“汉帝”即汉高祖刘邦,《大风歌》是他吟唱的一首歌,其辞意豪迈,气势磅礴。屈原的《九歌》受到刘邦的喜爱,所以诗人认为《九歌》与《大风歌》都是高雅之作。“湛露”、“大风”和“九歌”都是关键词,它们构成了本诗的第一层结构:“周王”、“汉帝”是屈原的仰慕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屈原的赞美之情;“湛露”和“大风歌”则是诗人心目中的典范作品。第二首:“野老提携听,邦人感激哦。”这里说的是屈原的诗歌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的情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说,当时楚国民间有人传唱“何方圜之能圆?夫孰异道而相安?”等民谣,这些民谣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离骚》中的一部分。“提携”,手挽手的意思,形容人们争相传扬屈原的诗歌。“邦人”,泛指楚国百姓;“哦”,吟咏歌唱。这里的“哦”是吟诵的意思。“感激”,是指人们对屈原的诗歌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三首:“邑争牛酒献,道望羽旄过。”这两句意思是:各乡各邑都争着拿出好酒好肉来款待屈原,路上也常常看到有人举着羽毛装饰的旌旗经过,表示对屈原的敬意。“邑”,地方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牛酒”,指用牛肉美酒招待客人;“道”,指道路;“羽旄”,用鸟羽装饰的旗子;“过”,经过。这里的“过”,不是路过的意思,而是表示尊敬。诗人通过“牛酒”、“羽旄”这两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之情。第四首:“金石音当被,乾坤德岂磨。”这是全诗的总结句。“金石”,指钟鼎和石碑,这里泛指乐器;“乾坤”,指天地宇宙;“德”,“德性”、“道德”之意,指高尚的道德品质。“当被”,承受,接受。这两句的意思是:屈原的高尚品格像金石一样经受得住考验,他的道德品质就像天地一样永恒不朽。这里的“当被”是承接上句的意思,表明屈原高尚的道德品质将永存世间;“岂磨”,是说岂能磨灭。这两句强调屈原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