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笑防疑意绪谐,背人佯不隐红鞋。
分明簇蝶低鬟畔,认得花纹细股钗。

【注释】

丙寅: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杂记:笔记。其一:指第一首词。敛笑防疑意绪谐,背人佯不隐红鞋:收敛笑容以防备怀疑,掩饰自己不隐藏红色的鞋子。敛笑:收笑,即收敛笑容。疑:疑惑。防:防备。意绪:心情。谐:和谐。背人:背后。佯:假装。不隐:没有隐藏。红鞋:红色的鞋子。

分明簇蝶低鬟畔,认得花纹细股钗:清晰地像蝴蝶一样聚集在鬓发旁边,认出了花纹细小的股状的金钗。

【赏析】

这首小令写闺中少女之态和情态。上片写其“敛笑”,下片写其“识钗”。

词的开头两句是写少女的神态和动作:“敛笑”二字点明了她的心情;“疑”字写出她的警惕;“防”字又表明了她的戒备心理。“意绪谐”三字则描绘出她在戒备心理稍放松时的轻松心态。这两句写得很自然、很真实,仿佛是一个旁观者在旁观着这一切发生。

“背人”“佯不隐”三字,表现了少女的机警、多心与谨小慎微。“敛笑”本是掩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但这里却“藏笑”,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背人”二字,既暗示了她是独处一室,又在暗示她是一个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的人。“佯”字,不仅表明了她对周围人的戒备心理,而且还表明了她善于装假,会演戏的特点。“不隐红鞋”二句,进一步写她的谨慎小心。“红鞋”二字,不仅写出了鞋子的颜色,还暗示了女子的娇美。“敛笑”之后,她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鞋子上来,可见她是多么在意自己的形象。

词的下片,是写她对于钗子的看法和认识。“分明簇蝶低鬟畔”,写得很细致,也很逼真。“簇蝶”一词,既表现出钗子的样式繁多,又表现出钗子的排列紧凑,犹如群蝶飞舞,生动而有趣。“低鬟畔”三字,既表明了钗子的位置,又表明了少女的动作,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在梳妆打扮的场景。这两句,既写出了少女的美丽,又写出了她的机敏和聪明。

“认得花纹细股钗”一句,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少女的心理。她之所以能够准确地识别出那枚金钗,是因为那枚金钗上有她熟悉的花纹和细股。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更加鲜活,而且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却把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绘,把少女的矜持、谨慎、美丽、可爱等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为之倾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