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弘治间,米鲁妖妇起。
虔刘我民人,蹂躏我边鄙。
藩镇不度时,提兵欲湔洗。
万骑渡盘江,列营扎山里。
自谓鞭虽长,不及马腹耳。
岂知徵侧奸,凶暴虎狼似。
夜半鼓噪来,营骑尽披靡。
藩镇就缚束,半成鱼肉糜。
师徒弃甲兵,亡命赴江水。
有如倒戈势,江水皆赤紫。
又如武安残,尽陷一坑死。
至今行者过,骷髅作人语。
秽气熏穹壤,水声悲不止。
惟我皇赫怒,命将征师旅。
一鼓胁从降,再鼓魁渠缢。
草木回光辉,报功雪前耻。
嗟兵以毒民,贵在不得已。
不戢将自焚,舆尸乃弟子。
今观太平久,疮痍犹未愈。
三苗本犬羊,要之在抚理。
抚后虐则雠,古今无二致。
作诗告仆夫,兵事勿轻启。
【注释】
- 渡盘江有感(《明诗纪事》卷二八):弘治年间,米鲁妖妇起兵作乱。当时朝廷派王守仁率军征讨。王守仁认为蛮族是“禽兽”,主张用武力解决,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 虔刘:残破杀戮。
- 蹂躏:践踏;破坏。
- 藩镇:指地方割据势力。
- 鞭长莫及:鞭子虽然很长,但打到马肚子前却打不到了,意思是力量达不到。
- 徵侧(zé cè):南越国君主赵眘的皇后。她曾率领十万军队攻打交趾郡,后被王守仁所败。
- 虎狼似:凶暴得像老虎和狼一样。
- 夜半鼓噪来,营骑尽披靡:半夜里敌军突然鼓噪起来,我军骑兵顿时溃散。
- 藩镇就缚束,半成鱼肉糜:藩王就被擒获并捆绑起来,成了一堆烂肉。
- 倒戈势:比喻投降。
- 武安残:即武安君墓,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因秦昭王陵墓得名。这里泛指被杀的将士。
- 赤紫:形容江水呈红色。
- 武安残:即武安君墓,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因秦昭王陵墓得名。这里泛指被杀的将士。
- 骷髅作人语:指那些阵亡士兵的骷髅在风中摇曳,好像在诉说往事。
- 秽气熏穹壤:形容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景象。
- 惟我皇赫怒:表示对君王的崇敬之情。
- 命将征师旅:命令将领带领军队出征作战。
- 一鼓胁从降:第一次击鼓时,那些原本不抵抗的敌人也被迫投降了。
- 再鼓魁渠缢:第二次击鼓时,那些首领也被处死。
- 草木回光辉:形容战争结束后,草木复苏、天空晴朗的景象。
- 报功雪前耻:为战争取得的胜利报仇。
- 嗟兵以毒民: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 贵在不得已:强调战争的必要性。
- 不戢将自焚,舆尸乃弟子:如果将领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最终会自取灭亡;士兵被俘后成为敌军的奴隶,这是他们的罪过。
- 三苗本犬羊:比喻南方的少数民族像狗一样凶悍,像羊一样贪婪。
- 抚后虐则雠:安抚南方民族之后又对他们进行虐待,就会引发仇视和报复。
- 古今无二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 诗告仆夫:这首诗是对随从者说的,希望他们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赏析】
此诗写于弘治间,诗人忆及当年王守仁征剿南越,力主“虔刘”蛮贼,结果大败而归之事,感慨良多。全诗采用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形式,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和对民众的同情。
一开篇“忆昔弘治间,米鲁妖妇起”,回忆发生在弘治年间的事,米鲁妖妇起兵作乱,当时朝廷派王守仁率军征讨。王守仁认为蛮族是“禽兽”,主张用武力解决,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概括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诗人详细记述了王守仁的征讨过程。他首先批评王守仁“虔刘”蛮贼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和破坏。同时,他也指出藩镇不度时的弊端,主张应该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在中间部分,诗人进一步展开议论和抒情。他强调“一鼓胁从降,再鼓魁渠缢”,认为只有用武力来解决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担忧和对民众的同情。他认为,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而且这种痛苦是难以摆脱的。因此,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结尾部分,诗人再次回顾了历史事件。他指出,尽管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战争,但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有些国家或地区需要得到统一和管理,而有些人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管理。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武力手段来解决冲突和矛盾。然而,他也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深沉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和评价也有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风格特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