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下空庭,清光寒不湿。
褰帘坐未久,忽见飞萤入。
客怀寂无聊,何处砧声急。
对酒不成吟,起向西风立。

诗句解释与注释:

  • 明月下空庭,清光寒不湿。:“月”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代表月亮或月光。“清光寒不湿”中的“清光”指的是月光清澈明亮,而“寒不湿”可能意味着即使在凉爽的夜晚,月光也不会让地面感到湿润。这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感受,可能是由于他/她在凉爽的天气里看到月光照耀下的庭院。

  • 褰帘坐未久,忽见飞萤入。:“褰帘”通常指的是拉开窗帘的动作,这里用来描述诗人坐在屋内欣赏月亮的情景。“飞萤入”则描述了天空中闪烁的萤火虫,它们在空中飞舞,然后落入庭院。这里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 客怀寂无聊,何处砧声急。:“客怀”指的是游子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独感。“寂无聊”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感受。“砧声急”则描绘了远处传来的急促的敲击声音,可能是砧布声或其他与节日相关的声响。这可能是诗人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增加了场景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 对酒不成吟,起向西风立。:“对酒不成吟”暗示着尽管诗人想要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但并未如愿。“起向西风立”表现了诗人起身面对西风,可能是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也可能是为了寻找灵感或继续他的活动。西风常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可能也象征着诗人的心境或季节的变化。

译文:

明月照空庭,清光照彻夜未眠。
拉开帘幕坐下不久,忽闻萤火飞入院。
游子心绪难平寂,何处传来砧声急?
举杯欲饮未能成,只得起身迎西风。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中秋夜晚景色和游子心情的诗歌。诗人以明月、清光、萤火和西风等自然元素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寂寞的中秋夜景。诗中通过对酒不成吟、起向西风立等动作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