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寓多年喜并邻,相逢况是故乡亲。
月明东市常留榻,蓬转西风又问津。
唱断阳关尘后雨,醉馀桑落瓮头春。
季方便是侬家婿,百指应烦慰藉询。

【注释】

  1. 旅寓:寄居。
  2. 月明东市:指在月光下,在东市街停留的住所。
  3. 蓬转西风:形容飘流不定,四处漂泊。
  4. 阳关:即阳关三叠,为送别时唱的曲调名,后泛指送别的曲调。
  5. 桑落瓮头春:意谓春天到了,桑树上的果实也熟了,用瓮装着酒来喝,表示对客人的款待。
  6. 季方便是侬家婿:季方是你家的女婿。
    【赏析】
    唐彦明,字仲卿,天台人。本姓朱,以避父讳改朱。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进士,授处州司户参军。淳祐四年(1244)知遂昌县。五年,除太常博士,出守建昌县。六年,复知处州,兼权刑部侍郎。九年,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十年,除直秘阁,知婺州。十六年,以宝谟阁待制致仕。此诗作于淳祐六年(1246),是作者任处州司户参军时期所作。
    首句“旅寓多年喜并邻”,点明诗人与唐彦明的交往是在客居异地的情况下开始的。“喜”字写出诗人与唐彦明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并邻”,说明他们住得很近,便于彼此往来。“相逢况是故乡亲”,进一步写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表明这次分别之后又重聚在一起,更显得情深意长。“况”字突出了诗人与唐彦明之间关系的亲密和亲切。“故乡亲”,既指家乡的人,也指唐彦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与唐彦明之间的深厚友谊。
    颔联“月明东市常留榻,蓬转西风又问津。”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在东市街留下的住处,以及在秋风中飘摇不定、四处漂泊的境况。“常留榻”表现出诗人对东市街留下住处的喜爱之情;“问津”则暗示着诗人在漂泊不定中依然保持着对友情的珍视与坚守。
    颈联“唱断阳关尘后雨,醉馀桑落瓮头春。”描绘了诗人在唱完《阳关》曲后,被雨水打湿的情景;以及在醉酒之后,桑树已经落叶而瓮头却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与唐彦明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描绘了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
    尾联“季方便是侬家婿,百指应烦慰藉询。”直接指出唐彦明就是妻子的女婿,因此需要向妻子询问有关他的各种事情。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唐彦明的关心和牵挂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和担当意识。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与唐彦明之间情感交流的描述,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扶持的美好形象。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美好时光的珍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