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农世已远,浇风散太朴。
伊谁返淳淳,举世看落落。
洪都养素翁,白首在林壑。
敛华就质实,古人不落莫。
譬如天然玉,所贵在其璞。
圭璋与珊瑚,则已厌锥凿。
譬如生成木,老朽亦不恶。
牺樽而青黄,其性则已斲。
我读质庵卷,梦想在寥廓。
坐见太素心,雕虫可无作。
【注释】
羲农:指伏羲氏和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太朴:指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伊谁:何人。返淳淳:回归淳朴。浇风散太朴:指世风浇薄,人心不古。
洪都:今江西南昌。养素翁:指隐居于山林的隐士。质翁:指质朴无华的人。敛华就质实:收敛华丽,归结到质朴。古人: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落落:孤独、落寞。圭璋(guīzhuāng)与珊瑚: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如同玉与宝石一样珍贵。圭璋,圭为古代的一种玉器,璋为一种玉器;珊瑚,一种有孔石花,可作装饰品。则:却,反而。已厌锥凿:已经厌倦了雕刻斧凿之类的雕饰。青黄:形容美玉的颜色。牺樽(xīzūn):古代祭祀时用的盛酒器。青黄,即“青尊”。性则:本性如此。斲(zháo):砍削。我读质庵卷:指阅读《质庵集》。寥廓:辽阔空旷的境界。雕虫:指小技、雕琢文字之事或技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隐士的赞赏之辞。诗人赞美这位隐士远离世俗,追求自然朴素的生活情趣,并认为这种生活态度是值得提倡的。诗中还表达了诗人自己追求清高脱俗的思想境界。此诗以赞颂隐逸之风开篇,然后转入议论,最后以自己的理想作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而又不失跌宕起伏之美。
首联点出题旨:“羲农世远”,指从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到现在已有很长时间了。“浇风散太朴”,这是说现在世风浇薄,人心不古。“伊谁返淳淳”,是说谁能返回到那种淳朴的风气呢?这两句总起全诗,指出隐逸之风的兴起。“举世看落落”,这是说人们大多都沉溺于名利场中,而感到孤独落寞。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说明隐逸之风之所以能够兴起,是由于世人普遍感到失望。
颔联“洪都养素翁,白首在林壑”,写隐者的生活。这两句意思是:在南昌这个地方,有个叫洪都的隐士,他头发已经白了,还在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直接描写了隐士的形象,突出了隐者的生活情趣。“敛华就质实”,是说隐者收敛华丽的外表,归于质朴无华的本质。“古人不落莫”,意谓像古人那样淡泊名利,不受世俗的污染是不落伍的。这两句是说隐者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颈联“譬如天然玉”,“其性则”,都是比喻隐者的品质。这两句的意思是:就像天然的玉石一样,它的本性就是没有经过雕琢的;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他们的价值并不在于被雕琢,而在于自身的真实价值。这两句是说隐者具有天然的美玉那样的品质,而不在于被雕琢的华丽。
尾联“坐见太素心,雕虫可无作”,是说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即使不刻意去做一些雕虫小技的事情,也是可以的。这两句是说只要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摆脱一切束缚,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全诗的收束部分,它把前面的内容加以总结,表明了诗人对于隐逸之风的态度。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诗语言朴实,含义隽永,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