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望气识真龙,举玦何频向沛公。
陵母独知兴废业,想应地下愧相逢。
【注释】:
当年:指过去。
望气:古代一种迷信,认为从云气中可以预知吉凶、祸福。
真龙:传说中能兴邦立国的吉祥动物。这里指刘邦。
举玦(jué):举起玉玦。玦是玉器,形状像环,用来表示君臣关系。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
陵母:指汉景帝刘启的母后窦太后。
兴废业:建立或废弃功业。
愧:惭愧,羞愧。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人曾评说:“此诗盖追怀汉家开国之初,而伤其不逮于周室之隆也。”“昔者,汉高祖以布衣之微,而登至尊之位;当其初定天下,犹思与诸功臣共保宗社。及乎吕氏之祸,身首异处,遂有‘鸟尽弓藏’之叹。此篇乃追忆高祖初定天下之事,而感念其终不免于覆亡也。”(见王琦《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天宝元年(742)所作。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因读史游旧稿,得汉祖之歌,故赋归舟四章,以寄其悲焉”(《唐李翰林集笺注》卷六)。据《新唐书·张嘉贞传》载:开元十一年(723),“上(玄宗)欲大用嘉贞,使自选朝士以为相,嘉贞固辞曰:‘臣少好经术,长习吏事,虽为宰相,非所乐也。’”可见,张嘉贞此时已年逾八旬,不可能再任宰相了。因此,“读史游旧稿”时,李白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会有朝一日会做丞相。所以,他的“归舟四章”,主要是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第一句“当年望气识真龙”,是诗人由“读史游旧稿”得到的启示。他联想到汉高祖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起兵于丰邑(今江苏沛县东南),自称“沛公”。后来,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这真是“真龙”出现的时代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举玦何频向沛公!”意思是说:为什么你举掉玉玦(象征君臣关系的玉器)频频来见我呢?其实,“举玦”是比喻刘邦对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何频”则表明了诗人对这种贡献的感激和珍视。
第二句“陵母独知兴废业”,是诗人由刘邦与吕后的关系得到的启示。刘邦称帝后,把吕雉立为皇后,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如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邦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最残忍的就是“分封九侯,夺刘氏权”(《史记·外戚世家》)。吕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设计害死了刘如意。刘邦对此非常痛心。可是,当他听到吕后去世的消息时,却“免冠解哀,哭之甚悲”,表现出对吕后的哀悼。这一举动,让司马迁十分惊讶。他说:“夫帝王者,岂有居丧不哀,乡党不与慈亲相知而专美于天下者哉?”然而,刘邦对吕后却始终没有一点怨恨之情。这难道不是“独”吗?显然,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问句,表达了他对刘邦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想应地下愧相逢”,是诗人由刘邦与吕后的生死关系得到的启示。刘邦虽然表面上对吕后“免冠解哀”,但实际上却“常以负约于羽翼之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而内疚终生。他曾多次对大臣们说:“朕既失言于太子(即刘盈)之前,令彼不自安。”(《史记·刘向传》)又曾说:“吾所以有天下,皆赖托幼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可见,他对“负约于羽翼之初”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当吕后去世之后,他“免冠解哀”,这既是对吕后的哀悼,又是对自己“负约于羽翼之初”的一种补偿。可是,当他听到吕后去世的消息时,又不禁流下眼泪,并说:“此乃天命也。”这就更显示出他对吕后的愧疚。最后一句“想应地下愧相逢”,是对前面三句意思的概括。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吕后的崇敬和同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快,意境深远含蓄。前三句叙事,第四句抒情,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诗人通过对刘邦一生的回顾,表现了自己对他崇敬、同情和惋惜的情感。全诗感情真挚,意境高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