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注释】

1.晚堂:指晚归。

2.疏雨暗柴门:形容雨声淅淅沥沥,打在门前的柴门上。

3.残荷泻石盆:残荷倒映在石头盆中。

4.沧江:沧波江。沧波江即长江,是流经贵州的大江。

5.几人:几人。

6.灯火:点灯。

7.秋先到:秋天先到来。

8.荒径:荒凉的道路。

9.短蓑:短小的渔具。

10.长笛:长竹管乐器。

11.下江村:在江边居住的村庄。

【赏析】

这首诗作于正德丁卯年(1517年)赴谪贵阳龙场驿时,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首联“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的画面。晚堂的疏雨打在柴门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而残荷倒映在石头盆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两句诗既描绘了景色,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颔联“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进一步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沧海之阔,白发已生,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黄昏时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颈联“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则转向对自然的观察。秋天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凋零,而荒径上的菊花依然盛开,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这两句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尾联“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他想起了家乡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那时的生活虽然没有富贵,但却充满了乐趣和满足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过去简朴生活方式的怀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经历,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