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
海上真为沧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
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
【注释】:
1、武夷:地名,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在福州附近。
2、次壁间:即在壁上题诗作画。
3、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此句指诗人于正德五年(1510)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时所作。
4、沧波:大海的浪涛。
5、沧海水使:《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万亿里,有国名曰瀛洲。五周复五日,环水而居。人、鱼、鸟、兽莫能游处。其鱼每当夜出昼没,其鸟晦明而飞。”《淮南子·地形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南冥之海,苍梧之野,大禹之所导也,在荒忽无垠之间,出入鲜湿之气,莫知其纪极。”此两句以海为喻,写自己虽身处险境,但志向高远。
6、沧水使:指海上行船的人。
7、山中:指武夷山。
8、精舍:佛寺或书院。
9、高堂:指家乡。
10、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
【译文】:
乘着肩舆飞过万峰云雾,回首望去那大海之上月亮皎洁。
海上真为沧海水使者啊,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
归去家乡安慰白发人,细探更拟在春分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在黔中道任上写的一首七律。首联“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描绘了作者乘坐轻快的轿子在万重山峰中疾驰而过的情景,同时,他回头望见的是波涛汹涌、浩渺无垠的海洋和明亮的月光。颔联“海上真为沧海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则是对这两句的进一步发挥。作者自比为沧海水使者,意谓自己虽身在险境,却心向大海;同时,他又自称“山中又遇武夷君”,表明自己虽然身在险恶的环境中,但仍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颈联“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则是对前两联的进一步发挥。作者描述了自己经过千辛万苦才来到这个地方,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尾联“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则是对整首诗歌的总结和升华。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回到家乡后,希望能得到家人的安慰和照顾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和憧憬。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