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参殊俗,六条握汉纲。
骢行真到海,猿叫亦惊霜。
吏有捐黄绶,人皆识皂囊。
仍闻揽辔暇,搦管擅词场。
【注释】
百粤:泛指岭南一带。
参殊俗:指各地方风俗不同。
六条:指汉朝的六条诏书。汉宣帝时,曾下诏令“先为乡党,后为人师”,意指做官的人要首先以自己的言行来教化百姓。后来遂用以指代地方官。
骢(cōng)行:即骢马,汉代皇帝的仪仗用马。唐宋时期,皇帝出行,由侍从官员执马缰,称为“御骖”,又称“骢行”。真到海:指真的来到海边。
猿叫亦惊霜:指听到猿猴叫声,就象听到了秋天的霜降一样,令人感到凄清。亦:也。
吏:指官员。
捐黄绶(shòu):指丢掉官职。黄绶:古时官员所佩带的一种丝带,黄色,象征尊贵。
人皆识皂囊:意思是人们都认识那个装东西的袋子,即皂囊,这里指的是皂囊中的奏章。
揽辔:指握着车前的马缰。比喻治理国事或指挥军事。暇:有空余的时间。
搦(náo)管擅词场:指能挥笔写文章、诗词。搦管:拿着笔。擅词场:擅长写诗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邕寄给朋友陈侍御(侍御史)的赠诗。诗中赞扬陈侍御在岭南任地方官期间政绩卓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岭南风土人情的赞美。
全诗共四句,每句均用典,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前两句通过“百粤”和“六条”这两个典故,点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地——岭南的地域特征;接着两句又通过“骢行真到海”这一典故,进一步描绘出岭南风光的壮丽;最后两句则以“吏有捐黄绶”和“人皆识皂囊”两个典故,赞颂了陈侍御在岭南治理政务时的政绩卓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李邕博学多才的特点。
此诗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既运用了典故,又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百粤参殊俗,六条握汉纲”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手法,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情况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此外,“骢行真到海”,“猿叫亦惊霜”等诗句,也充分展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