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殊世易怀思,惆怅风流不在兹。
真迹爱从苔刻认,旧题多是野僧持。
张衡不负扬云待,屈子能令宋玉悲。
流落当年何足恨,斯文今见后贤知。

《和李司业懋钦登庐山石耳峰读空同先生之诗作》是明代诗人王慎中的作品,全诗如下:

同声殊世易怀思,惆怅风流不在兹。    
真迹爱从苔刻认,旧题多是野僧持。    
张衡不负扬云待,屈子能令宋玉悲。    
流落当年何足恨,斯文今见后贤知。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同声殊世易怀思: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同声”暗示着与古代文人有相同的志趣或情感共鸣,而“殊世”则意味着时代的差异。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过去文化氛围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思考和感慨。

  2. 惆怅风流不在兹: “惆怅”通常表示一种悲伤或遗憾的情绪。此处用来形容由于时代变迁,那些风流才子的风采不再,无法再在现世见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文化的哀叹和对现状的无奈。

  3. 真迹爱从苔刻认: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对古代真迹的珍视和追求。”苔刻”通常指的是因岁月久远而在石壁上形成的苔藓印记,这些痕迹往往能揭示出古迹的真实面貌。诗人对这些痕迹的迷恋体现了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保护意识。

  4. 旧题多是野僧持: 这句反映了古代诗稿往往被僧侣持有。这可能暗示了当时诗书的传承方式较为特殊,也可能反映出僧侣对于文学的深厚兴趣和保存态度。

  5. 张衡不负扬云待: 张衡是汉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扬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天象、宇宙或自然。此句可能是诗人引用历史上人物来表明自己对自然现象或宇宙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6. 屈子能令宋玉悲: 这里的“屈子”指的是屈原,“宋玉”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这句诗可能是通过提及屈原和宋玉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来表达诗人对古典文学的尊崇和对古代文人悲剧命运的感慨。

  7. 流落当年何足恨: 尽管古代文化遗产如流星般消逝,但诗人认为这一点不足为患,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对后世的影响。这表明诗人具有前瞻性和历史责任感。

译文:

同声虽异世,怀思易动情。
风雅已难寻,旧景难再现。
苔痕留古迹,旧题多传诵。
文人皆可敬,后生更应悟。

赏析:

此诗通过诗人对古代文化遗迹的深情怀念,表达了对过往文人风骨的赞赏和对当前文化的反思。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回到那个文化鼎盛的时代,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后人的寄语,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