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急水来西北,落落饥鸢噪晚晴。
井邑已荒民物尽,行人犹辩定陶城。
【注】滔滔急水:形容河水奔腾。井邑已荒:指定陶县的居民已经流散,城市荒凉。
定陶县位于今山东省定陶县,是东晋、北魏时的重要城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公元384年,前秦王苻坚在淝水之战后率军南征东晋,经过定陶一带。诗人看到战后残破的景象,写下这首诗来抒发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水流湍急和落日余晖映照下饥鹰聒噪的傍晚景象。中间两句写出了战后定陶县城的荒凉景象。最后一句写到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
滔滔急水来西北,落落饥鸢噪晚晴。
井邑已荒民物尽,行人犹辩定陶城。
【注】滔滔急水:形容河水奔腾。井邑已荒:指定陶县的居民已经流散,城市荒凉。
定陶县位于今山东省定陶县,是东晋、北魏时的重要城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公元384年,前秦王苻坚在淝水之战后率军南征东晋,经过定陶一带。诗人看到战后残破的景象,写下这首诗来抒发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水流湍急和落日余晖映照下饥鹰聒噪的傍晚景象。中间两句写出了战后定陶县城的荒凉景象。最后一句写到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
登徐孺子亭 高士不可得,兹亭幸尔留。偶来逢暇日,况复及清秋。湖水当门落,松云傍枕浮。 几时闲历览,乘月放扁舟。 译文: 无法遇到真正的高人,幸好这里有个亭子让我驻足。偶尔来这里放松身心,更何况是在这个清秋时节。 湖水从门口流淌,松树和云雾仿佛就在身边。什么时候才能悠闲地游历一番,乘着月光荡起一叶扁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古代的文人在亭中游览、感受自然之美的场景
诗句释义及赏析 首联:“粉署春已晚,黄鹂时复鸣。” 翻译: 在这春天的暮色中,我听闻了西掖的莺声。 这里的“粉署”可能是指官府或文职办公的地方,而“黄鹂时复鸣”则描绘了春天里黄鹂鸟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对比“春已晚”与“黄鹂时复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叹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 颔联:“落花荡轻吹,繁木翳新晴。” 翻译: 花瓣飘落时被微风吹拂
小孤山 海门第一关,苍翠五云间。 阴雨蛟龙出,晴天鹳鹤还。 江声舂夜寂,草色带春殷。 欲往临危顶,因之望故山。 注释: - 海门第一关:指的是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小孤山关。 - 苍翠五云间:形容小孤山的景色苍翠茂盛,仿佛在五座云层之间。 - 阴雨蛟龙出:描述在阴雨天气里,小孤山如同蛟龙般从云层中出现。 - 晴天鹳鹤还:描绘晴天时,小孤山像鹳和鹤一样飞回原处。 - 江声舂夜寂
【注释】 画省:御史台的办事房。 起行双树间:从两棵树之间起身。 唳:鸟鸣声。孤鹤:指鹤,这里泛指白鹤。 清响落空山:清亮的叫声在空旷的山间回响。 凉露:清凉的露水。徐徐:慢慢地。 秋云:秋天的云。故故:时时,常常。 幽览:静观。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贞元年(785)八月作,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四句写景,先写深夜值勤,再写早起步行
【注解】: 1. 帷幕公事简:指官府里的事情简单。帷幕,这里指官府的公文;公事,公务。 2. 斋居文墨闲:指在书房中,笔墨闲置着,没有事务缠身。斋,书房;文墨,指书籍、文章。闲,闲暇,无事可做。 3. 开帘坐白日:拉开窗帘,面对阳光(太阳是白色)。 4. 拄笏对青山:手里拿着拐杖,面对着青翠的山。笏,官员手执的手板。 5. 谬拙占微宦:错误地认为官职很小。谬拙,自认错误;微宦,小官,指微小的官职
【诗句注释】 1. 清风亭: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李白的故居。 2. 二月雨中尽:二月的雨水已经停歇。 3. 一尊亭下开:在清凉的亭子下面,酒意已消。 4. 青山望不极:青山远得看不到尽头。 5. 白云招可来:白云飘动,似乎可以随风而来。 6. 啼鸟合芳树:鸟儿在芬芳的树上鸣叫。 7. 落花委苍苔:花瓣落下堆积在青苔上。 8. 遥知旧游者:远远地知道有过去的朋友在这里游玩。 9. 歌咏凤凰台
秋日忆故园 素得故园趣,远如南涧阿。 众芳时既集,啼鸟秋复多。 对竹不及晦,酌酒屡当歌。 去乡仅十载,怀之可奈何。 注释: 1. 素得故园趣:指久居故乡,熟悉那里的情趣和习俗。 2. 远如南涧阿:比喻家乡的景色像南方的山涧一样美丽。南涧阿是南方的山涧,这里用来象征家乡。 3. 众芳时既集:指秋天到来时,各种花卉都已经开放。 4. 啼鸟秋复多:指秋天里,鸟儿的叫声更加频繁。 5. 对竹不及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本诗共四句,内容上由树及人,由物到情,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结构上首联写景,颔联写意,颈联写人,尾联写情。 译文: 墙头两棵树,翠绿一片阴森森。 夕阳西下风浪起,满院都是秋意浓。 枝条垂落砌石边,叶子飘落在衣襟。 况且还有行人歌,听到也会心烦神。 赏析:
诗句原文与译文对照: 1. 解析诗句: - 诗句:“晓经豫章城东” - 译文:清晨经过豫章城东 2. 诗句解析: - 字面意思:在晨曦初露之时,诗人经过了豫章城的东西方向,即东边。 - 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豫章”是指今天的江西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可能是在表达对故土的怀念或者对过去的回忆。 3. 诗句解析: - 字面意思:诗人感到自己已经远离家乡多年
归耕叟 轩冕若为累,田园信可耕。 宁知静者意,不类旷达情。 过江逢雨歇,穿林闻鸟鸣。 得酒亦复醉,陶然终此生。 注释: - “轩冕若为累”:指的是官位和名利如同拖累一样,令人感到烦恼和压力。 - “田园信可耕”:意味着在田园之间耕作,享受自然的生活,是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 - “宁知静者意,不类旷达情”:表达了对安静生活的理解,认为只有真正懂得宁静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豁达
【注释】 ①寿:祝贺。吴封君:即吴封翁,指吴封翁九十岁寿辰。子参政:指吴封翁之孙吴峻伯。宪副:指吴峻伯任监察御史时,因宪宗即位,他上疏请立皇储,被贬为翰林待制,后复职。侍养:指其孙吴峻伯侍奉祖父、祖母。峻伯郎中:指吴峻伯曾任郎中。来请诗:指吴峻伯来求诗。天目:天目山。在浙江临安西南。横佳气:横贯天目的山势,如同佳气。苕源:苕溪,在浙江长兴县北。紫涛:水波。年同授书老:指自己年轻时曾读书授徒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 其一 二十年前绝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诗。 只今羞涩无多语,政恐门前匡鼎来。 注释 【二十载】:二十载,二十年。 【嗤】:讥笑。 【啜啜】:形容说话声音很小。 【言诗】:谈诗。 【羞涩】:害羞,难为情。 【无多语】:不多说话。 【匡鼎】【匡鼎】指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大臣。 赏析 这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的复杂情感。二十年前,他可能曾经热衷于诗歌,逢人便谈。但是
注释: 1. 闻道天台路,花深似武陵。 闻道:听到。天台路:指通往天台山的路,天台山在浙江。 2. 君当簿书暇,乘兴独攀登。 簿书:文书,公文。乘兴:趁兴致。独登:独自登山。 3. 蜃将朝市出,虹并石梁升。 蜃:指海市蜃楼。朝市:早晨的城市,这里指杭州的街市。虹:彩虹,雨后出现的一种自然景观。 4. 念以风尘寄,能偏吏隐称。 风尘:官场的浮沉。吏隐:指隐居不仕,即退隐。 5. 泉声当晚案
【注释】: 1. 使君有冰神,燕市醉相亲。——使君,指袁履善。冰神,形容袁履善于饮酒。燕市,即长安市,是唐时著名的酒市。醉相亲,形容袁履善于与朋友喝酒。 2. 奇字扬雄敌,新诗鲍照伦。——奇字,指写得好的字词。扬雄,汉代著名辞赋家。敌,比得上。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新诗,这里指袁履善的诗歌作品。 3. 衔杯即河朔,对局类秦人。——衔杯即河朔,指袁履善在河朔地区(河北、山西一带)做官,经常饮酒。对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石鹿草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访太史李丈石鹿草堂 拜访李丈在石鹿的草堂。 罢停青雀棹,来访碧山居。 停下青雀船,来访问碧山居的李丈。 杂浦桥能识,飞花径未除。 在小桥旁认出了杂树,但飞花的小路还未清除。 坐通文举刺,窗满邺侯书。 坐着等待科举考试的通知,房间里满是邺侯的书。 为酒初收秫,分泉自灌蔬。 为了喝酒,刚收获了稻米(秫米),自己从井里打水灌溉蔬菜
【注释】 峡石口:指安徽怀宁县西北的石峡口。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天遣:上天派遣。神工:指神匠。禹:夏朝第一个君主大禹。缘:依靠,凭借。 【赏析】 《峡石口》是一首七绝,诗题中的“峡”指的是石峡口,也就是石峡河的入长江口处。诗人在此处观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并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首句描写石峡口的景象:大石劈开两岸山,淮水滚滚从西边来。这是写石峡口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