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京洛,肇迹光武。
服行共俭,奄宅中土。
天关玉门,以界夷夏。
外户不闭,中夜行旅。(一章)
爰及二宗,肃雍明堂。
畴其宾者,三老五更。
邑多藏餦,亩栖赢粮。
声实华鬯,西京有光。(二章)
煌煌京洛,常侍燬之。
燬伊成之,司徒伯始。
常侍暴哉,蠹齧天纪。
司徒栖栖,不恤其纬。(三章)
煌煌京洛,董逃仇之。
仇伊殴之,将军何侯。
唶彼董矣,卒颠厥室。
嗟彼何矣,自贻伊戚。(四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题目为《京洛行》。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煌煌京洛,肇迹光武。
- 解释: 辉煌的京城洛阳,是开创者光武帝的根基。
- 注释: 光武指刘秀(即汉光武帝),他是东汉的创始人。
2. 服行共俭,奄宅中土。
- 解释: 遵循节俭之道,统治天下。
- 注释: “奄”表示“覆盖、统治”的意思。
3. 天关玉门,以界夷夏。
- 解释: 天关与玉门用以划分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界限。
- 注释: 古代中国将北部称为“塞”,因此有“天关玉门”一说,用来象征南北边界。
4. 外户不闭,中夜行旅。(一章)
- 解释: 夜晚外出旅行时不必关门,因为治安良好。
- 注释: “外户不闭”描绘了唐朝时期对外来游客相对宽松的安全措施。
5. 爰及二宗,肃雍明堂。
- 解释: 皇帝及其亲属们严肃而和顺地在明堂上处理政事。
- 注释: 明堂是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用作朝会之所。
6. 畴其宾者,三老五更。
- 解释: 那些作为客人的官员,有三老和五更等。
- 注释: “三老”通常指的是地方上的长者和智者;“五更”可能是指轮流值班的官员。
7. 邑多藏餦,亩栖赢粮。
- 解释: 村庄里储存了许多食物,每个农民都有盈余的粮食。
- 注释: “餦”是一种面食,“邑”指村庄。
8. 声实华鬯,西京有光。
- 解释: 这里的声音实际十分华丽,使得西边的京都洛阳光彩照人。
- 注释: “西京”指的是长安城,当时是唐朝的政治中心。
9. 煌煌京洛,常侍燬之。
- 解释: 京城洛阳辉煌壮观,常常遭受破坏。
- 注释: “常侍”在这里比喻经常发生的事情。
10. 燬伊成之,司徒伯始。
- 解释: 毁坏它的人正是造成这一切的司徒。
- 注释: “司徒”在当时是高级官位,此处指主管官员。
11. 常侍暴哉,蠹齧天纪。
- 解释: 这些常侍真是贪婪无比,侵蚀着天理。
- 注释: “蠹啮”形容贪腐严重到侵蚀法律和道德准则。
12. 司徒栖栖,不恤其纬。
- 解释: 司徒忙碌不已,却忽视了治理国家的责任。
- 注释: “纬”在这里指治理国家的纲纪。
13. 煌煌京洛,董逃仇之。
- 解释: 京城洛阳辉煌壮观,但董仲舒逃避了对恶势力的攻击。
- 注释: “董”指的是董仲舒,他在汉朝初期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4. 仇伊殴之,将军何侯。
- 解释: 仇恨他的人攻击他,将军为何如此。
- 注释: “何侯”是对某人的尊称,这里指代将军。
15. 唶彼董矣,卒颠厥室。
- 解释: 唉,那位董仲舒已经倒下了。
- 注释: “卒颠厥室”形容因政治斗争或失败而身败名裂。
16. 嗟彼何矣,自贻伊戚。
- 解释: 感叹那些人啊,自己招致了祸患。
- 注释: “贻伊戚”意思是给自身带来了忧患。
赏析:
杜甫的《京洛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唐朝中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动荡。从诗中可以看出,尽管朝廷内部有各种争斗和腐败现象,但首都洛阳仍然繁华兴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