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南奔,疾风北来。
两重莫下,激而为灾。
万籁喧呼,三维震颓。
鹢首戒南,风斯忌而。
亦言戒北,河其厉而。
悠悠我心,曷既济之。
谁云利涉,不复改辙。
谁云走峻,不复理楫。
川平为陆,陆汇作泽。
芃芃禾黍,登之场圃。
下有守人,匿而左顾。
彼实自卫,曷不疑我。
虽有季昆,远不相援。
虽有雠敌,难思共存。
仰天长歌,涕泗汍澜。
黄河之诗 壬子南使至徐邳间事
黄河向南奔流,疾风从北吹来。
两重波浪无法越过,激荡成灾害。
万籁喧呼声震天,三维摇坠感颓然。
鹢鸟的头已戒慎南方,风势凶猛不宜行船。
说也警戒北方,河堤危险不可久留。
心中悠悠难以自决,怎能渡过黄河?
谁说利涉河可以安全过,不再改换方向。
谁言走峻坂可以安全过,不再整理木楫。
河水平静变作陆地,大地平坦化作沼泽。
禾黍满田丰收于场圃,守卫者匿于左侧窥望。
他们实际上是自我防卫,为何不怀疑我们?
即使有季昆兄弟,远不相援助。
即使有仇敌敌人,难想共存共处。
仰天长歌涕泪横流,悲愤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担忧和忧虑的诗歌。它以黄河为象征,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黄河给人们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期望。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黄河之诗》的原文:
黄河之诗 壬子南使至徐邳间事
黄河南奔,疾风北来。
两重莫下,激而为灾。
万籁喧呼,三维震颓。
鹢首戒南,风斯忌而。
亦言戒北,河其厉而。
悠悠我心,曷既济之。
谁云利涉,不复改辙。
谁云走峻,不复理楫。
川平为陆,陆汇作泽。
芃芃禾黍,登之场圃。
下有守人,匿而左顾。
彼实自卫,曷不疑我。
虽有季昆,远不相援。
虽有雠敌,难思共存。
仰天长歌,涕泗汍澜。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黄河南奔,疾风北来”,描绘了黄河在奔腾中带来的巨大冲击。黄河的水流湍急,仿佛在呼唤着人们要警惕它的危险性。接下来的四句“两重莫下,激而为灾。万籁喧呼,三维震颓。”则进一步描绘了黄河的狂暴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这里,诗人用“两重莫下”来形容黄河的波涛汹涌,用“激而为灾”来形容黄河的破坏力;用“万籁喧呼”来形容人们的惊恐和不安,用“三维震颓”来形容大地的震动。
然后诗人转向了对人们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鹢首戒南,风斯忌而。亦言戒北,河其厉而。”这两部分分别描绘了人们在黄河南北两端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方式。南边的人因为黄河的威力而感到恐惧和谨慎,而北方的人们则因为黄河的危险而更加小心和警觉。这种对比反映了人们对待自然现象的不同态度和方法。
诗人又转向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忧虑。“悠悠我心,曷既济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不安。面对黄河的肆虐,人们感到无助和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渡过这个难关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这里的“曷既济之”可以理解为“如何能够实现国家安定”的意思。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和期待。“谁云利涉,不复改辙。谁云走峻,不复理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变现状、寻找出路的渴望和决心。他认为只要有人敢于面对问题、勇敢地寻求解决之道,那么国家就能够实现安定和发展。这里的“利涉”和“走峻”分别指代渡河和攀爬险峰,寓意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的勇气和智慧。
黄河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不仅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技术手段,还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精神。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观景色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期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