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空度羽翰,故人千里问加餐。
齐纨忽破吴门色,郢雪长飞海国寒。
句里青山堪自远,箧中明月傍谁看。
思君独夜狂歌发,转向交游把臂难。

【注释】

1.于鳞:即李于鳞,作者的朋友。

2.加餐:请多保重。

3.吴门:今江苏苏州,因产纨素而著名。

4.郢雪:郢都(今湖北江陵)出产的白雪,比喻洁白之物。

5.自远:自己遥远地。

6.明月:指月中嫦娥所抱的玉兔。

7.交游:指朋友。

8.把臂:拱手施礼,表示友好。

9.狂歌:放声高歌。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收到李于鳞的赠诗后作答的,表达了他与李于鳞友情的深厚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狂歌”起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情怀;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最后一句“转向交游把臂难”,既点出了诗人与李于鳞之间友谊的深厚,又流露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使全诗感情升华到了极点。

首句“江上秋空度羽翰”,写秋日江上行船的情景。诗人乘一叶扁舟,荡漾于碧空之中。秋风萧瑟,江水潺湲,两岸景色一片苍茫,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秋空”、“江上”、“羽翰”三个词组,描绘出了一个秋江孤航、风高浪急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故人千里问加餐”承接首句而来。诗人在江上独行,心情孤寂,此时忽闻有朋友寄来书信问候,心中顿生暖意。“千里”、“问加餐”表明朋友之问关心体贴,情谊深厚。

第三句“齐纨忽破吴门色”,由前两句转入正题。诗人说,忽然发现那件白色的丝织品——吴地的特产——竟被打破。这“破”字,既是实写,又含着象征意味。“吴门”,指今江苏苏州,这里泛指南方地区。“齐纨”,即细葛布,这里指白色丝织品。“吴门色”,就是江南一带的颜色,这里指南方的色彩。“忽破”,突然破裂,说明这种色彩很鲜艳,很惹人喜爱。然而,当诗人看到它时,不禁感慨万千,因为这种颜色正是来自远方,寄托着朋友的一片情意。

第四句“郢雪长飞海国寒”,诗人由吴门色想到了郢都白雪,从而联想到海国的寒气。“郢雪”,指郢都的白雪,也就是北方的白雪。“海国”,指南方。“寒”字,既写出了郢雪洁白无瑕的特点,也写出了南方气候的特点,同时更突出了诗人对南方的怀念。

第五句“句里青山堪自远”,承上启下。诗人说,在句里,那片青山远远地就看得见,好像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这是用一个比喻的手法,把南方的青山写得更加遥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南方山水的喜爱和怀念。

第六句“箧中明月傍谁看”,紧承上句而来。诗人说,在箱子里,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知是谁可以欣赏?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一个人独自欣赏着月亮,感到十分孤单寂寞。

第七句“思君独夜狂歌发”,承上而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月光下,诗人独自唱歌,声音嘹亮激越。这一句既是实写自己在月光下大声唱着歌,又是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歌声飘荡在江上的夜空中,回荡在远方的友人耳边。

第八句“转向交游把臂难”,由前面的描写转入现实生活。诗人说,现在只能转向去拜访朋友,和他们握个手,表示亲热。然而,由于自己身处异乡,无法和朋友们见面,所以觉得很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江面上我驾着小舟,一路向北航行,忽然发现那束白绸缎竟然裂开了一条缝。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啊!想到这白缎子是从南方吴地传来的,我就忍不住一阵激动。

南方的水乡风景多么美丽啊!那里出产的细葛布洁白如雪,真让人心花怒放。可是我现在却身在北国,无法欣赏到它的美丽,真是太遗憾了!

想起郢都的白雪,就想到北方的严寒。想到北方的严寒,就想到南方的温暖。想到南方的温暖,就想到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南方,那里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

我在箱子中藏着一轮明月,不知道谁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景呢?

月光下我一个人唱歌,声音嘹亮激越。想到这些我就禁不住想回到家乡去,可惜我不能回家,只能向朋友们告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干元三年(760),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李白漂泊在外,与李于鳞分别已久。李于鳞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不久之后,李白与李于鳞再度重逢于庐山东林寺,二人欢聚甚欢,并赋诗留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