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昔向云龙隐,此地还遗放鹤亭。
佳赏百年寻旧迹,磨崖回首乱峰青。
【注释】
山人:指隐于山中的人。昔向:过去曾在这里。云龙隐居:指晋代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句容人)在句曲山炼丹成仙,号句曲山为“句曲先生”,后人称他的居处为“云龙山”。遗放鹤亭:指晋宋之间隐士张湛曾在此筑亭养鹤。佳赏:美好的观赏。磨崖:即摩崖。指石刻。乱峰青:形容群山连绵,峰峦苍翠。
【译文】
当年陶弘景隐于云龙山,这里还留有他放鹤的放鹤亭。
我在这里寻古迹,欣赏着美景,回首遥望那被乱石掩映的山峰,依然青翠欲滴。
【赏析】
《放鹤亭》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放鹤亭”这一景点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追求,也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放鹤亭”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回忆昔日隐士的行踪,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龙山之中。这里的“遗”“还”二字,既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又透露出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诗人的目光又转向了眼前的“放鹤亭”。他不禁感慨万千,“此地还遗放鹤亭”,这不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追忆,更是对自己心灵的触动。放鹤亭作为一处历史遗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建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消失殆尽。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遗迹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他将山峰比作一群乱舞的青年男女,而将山峰上的青苔比作它们身上的装饰。这样的描绘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还将山峰上青苔的颜色与少女们脸上的红晕相提并论,进一步突出了山峰的美丽和动人。
最后一句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然财富,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