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开净域,鹫岭凝香雾。
层级凌虚空,危磴郁盘互。
象设诸天迥,铎响万灵附。
奇怪意每殊,变幻理非塑。
向背绕慈航,深浅超梵度。
龙蛇争翕熠,神鬼秘藏护。
忍草出芝田,昙花开玉树。
五百与真如,三千了禅悟。
旷览结朋俦,恣意同骋步。
回轩局微躬,巡檐眩反顾。
暂因惬所适,早已捐俗虑。
不作解缨想,宁知舍筏喻。
愿言学无生,永证菩提路。

【注释】

游净寺:游览清净的寺庙。遍参:遍访、参拜。应真:佛家语,指应受之报,即应验、显圣。龙岩:即龙华寺,位于浙江湖州南门外,为江南名刹之一。开:开启,开辟。鹫岭:在杭州飞来峰上,相传是佛祖讲经的地方,又称鹫岭禅院。凝香雾:香雾缭绕,形容山中清幽。凌虚空:凌驾于高空之上。危磴(dēng):险峻的石级。郁盘互:盘旋交错。象设诸天:佛像众多。铎响万灵附:钟声远播,万灵响应,佛教用语,指众生闻法皆能觉悟。奇怪意:奇特的意境。每殊:常常不同。变幻理非塑:变化无常的哲理并非固定不变。向背:面对或背靠。绕慈航:环绕着慈爱的航道。深浅超梵度:修行的深浅超越了佛教所说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龙蛇争翕熠:龙蛇飞舞争奇斗胜的样子。神鬼秘藏护:神仙魔鬼都隐蔽起来保护它。忍草出芝田:忍耐的草长出了像灵芝一样的花。昙花开玉树:昙花开放时,花朵洁白晶莹,宛如玉树。五百:佛家语,指五阴和烦恼等。与真如:与真理相合。三千:佛教数字,指三千大千世界。了禅悟:对佛教教义的彻底理解。旷览结朋俦:开阔的视野结交了朋友。骋步:畅游,随意行走。回轩局微躬:回到亭子里,躬身作揖。巡檐眩反顾:在廊檐下徘徊,回头看看。暂因惬所适:暂且因为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感到高兴。捐俗虑:抛弃世俗的忧虑。不作解缨想:不去解开衣带的系绳。宁知舍筏喻:怎知放下筏子比喻的意思呢?愿言学无生:愿你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观点。永证菩提路:永远到达佛法的彼岸,即成佛。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游览龙华寺时所作。全诗八句,以寺院为中心,从山外写到山内,从山外写到山上。作者通过描绘寺院内外景物,表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一、二两句写初入寺门所见之景象,首句“游净寺”,表明了作者游览的目的,“遍参”则说明他虔诚参拜,求得真谛。接着写僧房,“龙岩”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把山石拟人化了,形象地表达了山势陡峭的特点;“鹫岭”则突出了其高耸入云的气势;“凝香雾”则写出了山中清幽的气氛。

三、四两句写登山之路,“层级凌虚空”,既写出了寺院建筑的高峻,也写出了登临的艰难;“危磴郁盘互”,则进一步写出了山路的曲折盘旋。这两句中,“凌”、“郁”二字用得极为巧妙,不仅写出了山路的险峻,更写出了攀登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六两句写寺院内的景致。“象设诸天迥”,写出了佛像众多的宏伟场面;“铎响万灵附”,则写出了钟声远播、众生感应的景象。这两句中,“象”、“诸天”、“铎”、“万灵”等词用得极为准确,既表现出了寺院内庄严肃穆的气氛,又写出了众生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

七、八两句写僧人诵经的情景。“奇怪意每殊,变幻理非塑”,既写出了佛教教义的深奥莫测,又表现出了僧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向背绕慈航,深浅超梵度”,则进一步写出了信徒们在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

九、十两句写山中风景。“龙蛇争翕熠”,“神鬼秘藏护”,既写出了山林中奇异的景色,又写出了大自然与佛教教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忍草出芝田”,则进一步写出了山中植物生长的神奇之处。这些诗句中,“龙蛇”、“神鬼”、“忍草”等词用得极为生动形象,既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又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一到十二句写诗人在寺院内游览时的所见所感。“旷览结朋俦”,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写出了他对佛家的敬仰之情;“恣意同骋步”,则进一步写出了他与朋友们畅游山水的乐趣。这两句中,“旷览”、“结朋”、“骋步”等词用得极为巧妙贴切,既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愉悦,又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理解。

十三到十八句写诗人在寺院内游览后的思考与感悟。“回轩局微躬”,既表达了他对佛学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巡檐眩反顾”,则进一步写出了他对佛家教义的深入思考。这几句中,“回轩”、“巡檐”、“眩反顾”等词用得极为准确贴切,既表现出了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又表达了他对佛家教义的深刻理解。

十九到二十句写诗人对佛法的进一步领悟。“暂因惬所适”,既表达了他在游历过程中获得的满足之情,也写出了他对人生短暂性的深刻认识;“早已捐俗虑”,则进一步写出了他摆脱世俗困扰的决心与勇气。这两句中,“暂因”、“早已”等词用得极为巧妙,既表达了他心境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他的豁达胸怀与坚定信念。

二十一至二十四句写诗人对佛法的进一步领悟。“不作解缨想”,既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也写出了他对名利看淡的境界;“宁知舍筏喻”,则进一步写出了他对佛家教义的深刻理解。这两句中,“不作”、“宁知”等词用得极为巧妙贴切,既表现出了他心境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领悟。

二十五到二十八句写诗人对佛法的进一步领悟。“愿言学无生”,既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追求与决心,也写出了他渴望成佛的愿望;“永证菩提路”,则进一步写出了他实现理想的决心与信心。这几句中,“愿言学”、“永证”、“菩提路”等词用得极为准确贴切,既表达了他心境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坚定信仰。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游览寺院过程中所见所感所得,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深领悟与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与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山水风光的美丽画面,又有人生哲理的深刻内涵,堪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与一首深邃的人生哲理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